河南每日一练

首页 > 河南公务员考试 > 备考技巧 > 每日一练

2017河南公务员考试行测每日一练(2017.09.05)

河南公务员考试网 | 2017-09-05 08:58

收藏

  1、( 单选题 )在古典传统里,和谐的反面是千篇一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以和谐的一个条件是对于多样性的认同。中国人甚至在孔子之前就有了对于和谐的经典认识与体现。中国古代的音乐艺术很发达,特别是一些中国乐器,像钟、磬、瑟等各种完全不同的乐器按照一定的韵律奏出动听的音乐,但如果只有一种乐器就会非常单调。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

  A. 和谐源于中国古典音乐

  B. 差异是和谐的必要条件

  C. 中国人很早产生了和谐观念

  D. 音乐是对和谐的经典认识和体现

  2、( 单选题 )中国的沙漠的确为世界上的科学家提供了与火星环境最为相似的实验室。科学家们已经去过了地球上最为寒冷的南极洲,也去过了地球上最为干燥的智利阿塔卡马沙漠,但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将这两者结合起来的极端环境。

  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 )。

  A. 中国沙漠为外星研究提供理想场所

  B. 中国沙漠比南极洲更适合进行生物研究

  C. 科学家为何选择中国沙漠作为研究对象

  D. 具有最极端的环境是中国沙漠的主要特点

  3、( 单选题 )中国古人将阴历月的大月定为30天,小月定为29天,一年有12个月,即354天,比阳历年少了11天多。怎么办呢?在19个阴历年里加7个闰月,就和19个阳历年的长度几乎相等。这个周期的发明巧妙地解决了阴阳历调和的难题,比希腊人梅冬的发明早了160年。

  这段文字主要阐明的是( )

  A. 古代阴历中闰月设置的规律与作用

  B. 中国古代历法在当时有先进水平

  C. 阴阳历调和问题在古代是个世界性问题

  D. 中国古代如何解决阴阳历差异问题

  4、( 单选题 )湿地指的是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带,和森林、海洋一起并称地球三大生态体系,在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抵御洪水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998年那次长江大洪水让人们终于意识到湿地(尤其是和长江相通的许许多多湖泊和沼泽地)能够对洪水起到缓冲的作用。可是,许多湖泊因为围湖造田的需要而被人为隔离了,只留下一个很少开启的水闸和长江相通。于是,这些自然形成的水网被拦腰斩断,遇到洪水便无能为力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围湖造田是一项弊大于利的错误举措

  B. 占用湿地是造成长江洪水的重要因素

  C. 人类应该反省自身行为对环境的破坏

  D. 应该充分发挥湿地对洪水的缓冲作用

  5、( 单选题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史的古国,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活态的文化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但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文化标准化以及环境条件的变化,尚有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它们犹如一个个影子,随时都可能消亡。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

  A.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有新思路

  B. 要重视现代化建设带来的新问题

  C. 新形势下亟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D. 诸多因素威胁着文化遗产的生存状态

  查看今日公务员考试每日一练答案解析,见下页>>

  1、正确答案是 B。

  【来源】2008年国家《行测》考题2008

  【考点】主旨概括

  【解析】

  文段首句通过结论引导词“所以”提出主要观点,即“和谐的一个条件是对于多样性的认同”。接着列举中国古代音乐和乐器的材料来例证前文观点。B项表述即为主旨句的同义替换,其中“差异”即等同于原文中的“对多样性的认同”。因此,本题答案为B选项

  【纠错】

  A、D项提到的“音乐”只在举例说明部分提到,不能概括文段主旨;C项表述亦是论证部分的观点,不能概括整个文段

  2、正确答案是 A。

  【来源】2008年国家《行测》考题2008

  【考点】主旨概括

  【解析】

  文段首句提出中国沙漠与火星环境最为相似,为科学家提供了最好的实验室。接着解释了原因:中国的沙漠符合了科学家们需要的将寒冷和干燥相结合的极端环境。整个文段为典型的因果关系——前果后因。最后提出沙漠的研究价值在于最极端环境中生命的生存,从而推测外星生命。综上所述,中国的沙漠为外星生命的研究提供了最为相似、最为理想的场所。因此,本题答案为A选项。在此也有部分同学对选项C抱有疑问,选项C中“科学家为何选择中国沙漠作为研究对象”本身说法就是错误的,不是沙漠本身作为研究对象,而是沙漠作为提供了相似的实验室。

  3、正确答案是 D。

  【来源】2008年国家《行测》考题2008

  【考点】主旨概括

  【解析】

  从行文脉络的角度来分析,文段采用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首先提出了“中国古人如何解决阴历月比阳历月少”这个问题,然后回答文中的设问“在阴历月里加闰月”从而解决问题。可见文段主要阐述的即是“中国古代如何解决阴阳历差异问题”。因此,本题答案为D选项。

  【纠错】

  B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问题在于没有找到行文的思路和脉络。本文段的最后一句“这个周期的发明巧妙地解决了阴阳历调和的难题,比希腊人梅冬的发明早了160年”是对上述论述的补充,并非文段论述的重点。通常设问方式的一问一答,重点语句都在答句上。

  4、正确答案是 D。

  【来源】2008年国家《行测》考题2008

  【考点】意图判断

  【解析】

  文段首句点明了湿地的重要作用。接着通过列举1998年长江大洪水的事例来具体阐述湿地对于洪水的缓冲作用,并通过转折性引导词“可是”引出文段重点,即对湿地人为地破坏使湿地失去了对洪水的缓冲作用,带来巨大灾难。可见作者意在强调我们应该吸取教训,充分发挥湿地对洪水的缓冲作用。所以D选项正确。 A、C选项错误,文段主要围绕“湿地”展开讨论,A、C项主体与文段不一致;B选项错误,占用湿地不是造成洪水的因素,只是使湿地失去了缓冲的作用。 故正确答案为D。

  5、正确答案是 D。

  【来源】2008年国家《行测》考题2008

  【考点】主旨概括

  【解析】

  这是一道主旨概括题。文段中通过转折关联词“但”引出文段的主旨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文化标准化以及环境条件的变化,尚有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它们犹如一个个影子,随时都可能消亡。选项D中“诸多因素”是对主旨句中“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文化标准化以及环境条件的变化”的压缩替换,“威胁”是对“濒危”的同义替换。故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纠错】

  A项中“新思路”在文段中没有体现;B项论述主体与文段不一致,没有提到“文化遗产”;C项属于在原文段主旨基础上的引申和呼吁,而并非基于原文段进行概括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