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备考指导

首页 > 河南事业单位招聘考试 > 河南黄委会招聘考试 > 备考指导

2019黄河水利委员会招聘备考:黄河基础知识(4.3)

河南华图 | 2019-04-03 08:49

收藏

  321.险情的分类?

  答:堤防险情、坝岸险情、涵闸险情三种。

  322.险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1)洪水漫溢工程;(2)水流冲击工程;(3)工程质量不高;(4)工程内部有隐患;(5)风浪拍击堤岸。

  323.什么是警戒水位?

  答:洪水普遍漫滩或重要堤段漫滩假堤,堤防险情可能逐渐增多的水位。

  324.巡堤查险时应注意什么?

  答:①通常以乡为一个责任段,以村为基层防守单位设立防守点。每个点组织适当数量的基干班,每班12人。基干班一般以防汛屋(或临时棚)为巡查联络点。基干班要了解堤防、险工现状,并随时掌握工情、水情、河势变化情况。

  ②防汛队伍上堤防守期间,要严格按照巡堤查水和抢险技术规定进行巡堤查险,发现问题,及时判明情况,采取恰当措施处理并及时上报。

  ③在防守期间,要及时平整堤顶,维护工程设施完整,整修查水小道。

  ④发现可疑险象,应专人专职做好险象观测工作。

  325.由谁进行巡堤查险?

  答:乡防汛指挥部根据划分责任段,组织基干班巡堤查险。

  326.巡堤查险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答:掌握工程基本情况,划分防守责任段;基干班上堤后,先清除障碍物,再整修查水小道。

  327.巡堤查险的巡查方法是什么?

  答:①巡查临河时,1人背草捆走临河堤肩,1人(或数人)拿铁锨走堤坡,1人拿探水杆走水边。

  ②巡查背河时,1人走背河堤肩,1人(或数人)走堤坡,1人走堤脚。

  ③背河堤脚外50~100m范围内的地面、坑塘、沟渠,组织专门小组进行巡查。

  ④每组巡查堤段一般不超过lkm,可以去时查临河,返回时查背河,交界处必须互越10~20m,以免疏漏。

  ⑤巡查间隔根据不同情况定为10~60分钟。

  ⑥巡查时要成横排走,不要成单线走,走堤肩、堤坡、水边的人要齐头并进拉网式检查,以便彼此联系。

  328.巡堤查险的巡查范围是什么?

  答:临、背河堤坡、堤顶和距背河堤脚50~100m范围内的地面、积水坑塘。

  329.在大水偎堤前,河务部门责任人、县(区)、乡政府防守责任人及群众防汛队伍应提前几小时上堤?

  答:8小时、6小时、4小时。

  330.巡堤查险的组次有何规定?

  答:①开始漫滩时,由一个组临河去,背河返回,一般情况下每隔0.5小时巡查一次;

  ②水位上涨偎堤水深增加、威胁堤防时,应由2个组同时出发,分别从临河与背河去巡查,再交互巡查返回,并适当增加巡查次数;

  ③洪水位达到保证水位时,应增加巡查组次,每次由2组分别从临河与背河巡查,再交换查回。第一组出发后,第二组、第三组……相继出发。

  331.巡查交接班制度是什么?

  答:交接班时,上一班的班(组)长必须在已巡查的堤段将出现的问题向下一班全面交代清楚(包括水情、工情、工具料物数量及要注意的事项等),对尚未查清的可疑险情,要共同巡查一次,详细介绍其发生、发展变化情况。

  332.巡堤查险中“五时”是什么?

  答:“五时”:黎明时(人最疲乏)、吃饭换班时(思想易松动、查险易间断)、黑夜时(看不清容易忽视)、狂风暴雨交加时(最易出险、并不易判断)、落水时(易松懈麻痹)。

  333.巡堤查险中“五到”是什么?

  答:“五到”:眼到、手到、耳到、脚到、工具料物随人到。

  334.巡堤查险中“四勤”是什么?

  答:“四勤”:眼勤、手勤、耳勤、脚勤。

  335.巡堤查险中“三清”是什么?

  答:“三清”:出险原因查清;报告险情说情;报警信号记清。

  336.巡堤查险中“三快”是什么?

  答:“三快”:发现险情快;报告险情要快;抢护快。

  337.巡堤查险时,发现险情后报警信号有何规定?

  答:(1)警号规定①口哨警号:凡发现险情,吹口哨报警;②锣(鼓)警号:在窄河段规定左岸鼓、右岸锣。较大险情敲锣(鼓)报警;

  (2)出险标志:出险、抢险地点,白天挂红旗,夜间挂红灯。

  338.使用报警信号有何规定?

  答:口哨报警由查水人员掌握;敲锣(鼓)、点火报警由带队巡查的值班干部掌握,或指定专人负责,不得乱发。

  339.巡堤查险中的巡查制度有哪些?

  答:有巡察制度、交接班制度、值班制度、汇报制度、请假制度、奖惩制度等。

  340.巡堤查险制度中,加强纪律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巡堤人员上堤后要坚守岗位,不经批准不得随意下堤,休息时就地或在指定地点休息。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