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每日一练

首页 > 河南事业单位招聘考试 > 备考技巧 > 每日一练

2019河南事业单位考试公基每日一练解析(6月14日)

河南华图 | 2019-06-10 18:37

收藏

  1 、(单选题)关于法庭设置,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审理未成年人案件的法庭应当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设置区域和席位

  B.法庭分设审判活动区和旁听区,两区以栏等进行隔离

  C.民事法庭应当配置同步视频作证室

  D.旁听区可以设置专门的媒体记者席

  解析

  本题考查其他法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第三条:法庭分设审判活动区和旁听区,两区以栏杆等进行隔离。审理未成年人案件的法庭应当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设置区域和席位。有新闻媒体旁听或报道庭审活动时,旁听区可以设置专门的媒体记者席。故ABD均正确。

  C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第四条:刑事法庭可以配置同步视频作证室,供依法应当保护或其他确有保护必要的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在庭审作证时使用。故C项错误,对民事法庭没有相关规定。

  因此本题选择C项。

  2 、(单选题)关于刑事审判参与人员及旁听人员的着装、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出庭履行职务的人员,应当着正装

  B.刑事在押被告人应当着监管机构的识别服

  C.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应当着正装

  D.旁听人员没有着装要求

  解析

  本题考查其他法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第十二条:出庭履行职务的人员,按照职业着装规定着装。但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着正装:

  (一)没有职业着装规定;

  (二)侦查人员出庭作证;

  (三)所在单位系案件当事人。

  非履行职务的出庭人员及旁听人员,应当文明着装。

  故A项正确、C项正确、D项也正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第十三条:刑事在押被告人或上诉人出庭受审时,着正装或便装,不着监管机构的识别服。故B项错误。

  从而本题选择B项。

  3 、(单选题)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的案件,应当报请核准的机关为: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

  C.最高人民法院

  D.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解析

  本题考查其他法律。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六条:死刑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七条: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的第一审案件,被告人不上诉的,应当由高级人民法院复核后,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高级人民法院不同意判处死刑的,可以提审或者发回重新审判。高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的第一审案件被告人不上诉的,和判处死刑的第二审案件,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八条: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案件,由高级人民法院核准。

  故本题选择C项。

  4 、(单选题)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实行

  A.一审终审制

  B.两审终审制

  C.三审终审制

  D.复审制

  解析

  本题考查民事诉讼法。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十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

  因此本题选择B项。

  拓展:我国刑事、民事、行政诉讼均采用两审终审制。

  5 、(单选题)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 )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之日起( )提出答辩状。

  A.十日内,十日内

  B.五日内、十五日内

  C.五日内,十日内

  D.十日内、十五日内

  解析

  本题考查民事诉讼法。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五条: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答辩状应当记明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

  因此本题选择B项。

  6 、(单选题)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适用回避的人员不包括

  A.审判员

  B.鉴定人

  C.书记员

  D.本案证人

  解析

  本题考查民事诉讼法。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审判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

  (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近亲属的;

  (二)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本案当事人、诉讼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的。

  审判人员接受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请客送礼,或者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当事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审判人员有前款规定的行为的,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前三款规定,适用于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

  因此ABC都适用回避,本题选择D项。

  7 、(单选题)下列哪一机构,负责处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重要日常工作?

  A.专门委员会

  B.委员长

  C.委员长会议

  D.秘书长

  解析

  本题考查国家机构。

  根据《宪法》第六十八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主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工作,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副委员长、秘书长协助委员长工作。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组成委员长会议,处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重要日常工作。

  故本题选择C项。

  8 、(单选题)关于法律职业道德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法律职业道德与其他职业道德相比,具有更强的公平正义象征

  B.法律职业道德与一般社会道德相比,具有更强的约束性

  C.法律职业道德的内容多以纪律规范形式体现,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D.法律职业道德通过严格程序实现,以制裁作为强制力保障

  解析

  A项,法律职业是运用法律和实施法律的工作,工作的内容与法律密切相关。在客观上就要求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员应具备很高的职业道德水准,才能有效地维护和确保法律的正确实施,具有更强的公平正义象征。故正确,排除;

  B项,法律职业道德相对于一般社会道德而言,具有更强的约束性,违反职业道德的法律职业人员要承担更大范围的责任。故正确,排除;

  C项,实践中,法律职业道德中的很多内容都以纪律规范形式体现出来,对于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具有更强的操作性。故正确,排除;

  D项,法律职业道德通过社会舆论、良心、风俗习惯、榜样的感化和思想教育等方式手段,使法律职业人员形成内心的善恶观念和情感、信念,自觉地尽到对他人和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故错误,当选。

  因此,选择D选项。

  9 、(单选题)下列犯罪行为的主体、不限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是:

  A.滥用职权罪

  B.枉法裁判罪

  C.环境监管失职罪

  D.非法拘禁罪

  解析

  本题考查刑法。

  A项,根据《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可见滥用职权罪犯罪主体仅限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故排除A。

  B项,根据《刑法》第三百九十九条【徇私枉法罪;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执行判决、裁定失职罪;执行判决、裁定滥用职权罪;枉法仲裁罪】司法工作人员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或者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在民事、行政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可见枉法裁判罪犯罪主体仅限于做出裁判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故排除B。

  C项,根据《刑法》第四百零八条【环境监管失职罪;食品监管渎职罪】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导致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造成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见环境监管失职罪犯罪主体仅限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故排除C。

  D项,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非法拘禁罪】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非法拘禁罪的主体不限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一般人也可能称为犯罪主体,故当选。

  因此本题选择D项。

  10 、(单选题)关于担保,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行为人到期无法赎回担保物的,担保物归担保权人所有

  B.担保即包括物的担保,也包括人的担保

  C.担保物权包括留置权、抵押权和质权

  D.担保物权以确保债务的履行为目的

  解析

  A项,行为人到期无法赎回担保物的,担保权人有权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而不是担保物归担保权人所有。故错误,当选;

  B项,担保即包括物的担保,例如留置权、抵押权和质权,也包括人的担保,例如保证。故正确,排除;

  C项,担保物权包括留置权、抵押权和质权。故正确,排除;

  D项,担保物权以确保债务的履行为目的。故正确,排除。

  因此,选择A选项。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