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师备考资料

首页 > 河南教师招聘考试 > 河南教师资格证考试 > 备考资料

2019年河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考前冲刺试题_哲学

华图教育 | 2019-10-24 13:22

收藏

  哲 学

  1.在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上,人们欣赏到来自台湾与泉州的木偶剧团的同台献艺,感受到了两岸源出一脉又各有发展的布袋木偶戏的精彩。“源出一脉,各有发展”最能够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

  B.矛盾的斗争性蕴于统一性之中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D.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答案】C

  【考点】哲学

  【作者】王冰青

  【解析】根据唯物辩证法,发展是事物运动变化中上升的运动,是世界永恒的普遍的特性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发展是新事物代替的过程。方法论:我们要坚持唯物辩证法这个观点,就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因此,C选项正确。

  2.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的( )引入哲学,从而正确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A.实践观 B.发展观 C.世界观 D.历史观

  【答案】A

  【考点】哲学

  【作者】王冰青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时其他哲学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性地将实践的观点引入了哲学的范畴。

  3.面对经济新常态下遇到的新问题,中国从解决当前经济主要矛盾入手,下大力气推进供给侧结性改革。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背景下,中国经济保持稳健增长,得益于结构性改革,把住了方向,找对了路子。中国方案的成功主要表明了( )

  ①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③在实践中学会分清主次,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④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B

  【考点】哲学

  【作者】王冰青

  【解析】中国之所以能够解决经济新常态下遇到的新问题,在于能够抓住主要矛盾,分清了主次,坚持了两点论中的重点论,推进供给侧结性改革,主要是因为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

  4.“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尽其难”。从哲学角度出发,主要体现了(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B.间接经验比直接经验更重要

  C.认识随着实践的深入而深入

  D.理性认识高于感性人生。

  【答案】C

  【考点】哲学

  【作者】王冰青

  【解析】知行关系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荀子主张知和行的统一,《荀子·大略》提出:“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能够透辟地认识事物的道理;善于实践的人,能够深入地探究事物的疑难。

  5.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枫桥经验”,回顾其产生发展的历程,根本的一条就是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这也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其哲学依据是:( )

  A.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

  B.党和人民群众二者存在血肉联系

  C.人民群众可以创造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D.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案】D

  【考点】哲学

  【作者】王冰青

  【解析】“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出自马克思主义经典学说。学习枫桥经验我们应该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积极化解社会矛盾,体现了这一观点,因此选择D选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不能被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的智慧也并不是无穷的,AC选项错误。

  6.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 )。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答案】A

  【考点】哲学

  【作者】刘明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哲学常识。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

  A项正确,“治疗疾病”这是人类实践的需要,由此产生了“中医学”这一学科(人类对中医的认识),这充分说明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这一哲理。

  B项错误,本身说法错误,应当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项错误,题干材料未体现这一观点。

  D项错误,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故正确答案为A。

  7.“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B.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关系

  C.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案】C

  【考点】哲学

  【作者】刘明月

  【解析】“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喻极小部分的改动也会影响全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即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故正确答案为C。

  8.近年来,中国诞生了载人航天和载人深潜的新纪录“神九”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首次手控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成功,“蚊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下潜至7020米,这说明人的意识( )。

  A.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C.对改造主观世界具有决定作用

  D.对人们已知事物具有反映作用

  【答案】A

  【考点】哲学

  【作者】刘明月

  【解析】A项正确,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其具有双重性,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载人航天和载人深潜的新纪录是人们用正确的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取得的成果,体现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9.我们党和政府经常提及的“改革永远在路上”,说明( )。

  A.事物发展具有前进性趋势

  B.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不存在的

  C.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时间的检验

  D.要坚持为人民谋福利的正确价值取向

  【答案】A

  【考点】哲学

  【作者】刘明月

  【解析】A项正确,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对于改革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不充分的,对于改革的认识会随着实践而不断深化和发展,这种深化和发展是上升的和前进的,只有这样才能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

  B项错误,该说法错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项错误,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而非时间。

  D项错误,该说法是“改革永远在路上”应该坚持的价值取向,而非“改革永远在路上”的原因。

  故正确答案为A。

  10.“万事如意”从哲学上违背了( )。

  A.世界的物质性 B.矛盾的普遍性

  C.矛盾的特殊性 D.运动的绝对性

  【答案】B

  【考点】哲学

  【作者】刘明月

  【解析】矛盾即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万事如意”一词指的是一切事物都很圆满顺利,它忽视了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是广泛存在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因此不可能事事如意。故正确答案为B。

  11.在邓小平同志的指引下,我们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虽然改革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但中国人民在这条路上坚韧不拔,40年来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从哲学角度讲体现了( )。

  A.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原理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答案】C

  【考点】哲学

  【作者】李仕第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是不断前进发展的,发展是一种前进的、上升的运动,但绝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如我们的改革之路,虽然充满了各种层出不穷的挑战,但是我们中国人民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始终在改革的道路上奋勇向前。ABD表述哲理与题干内容并无直接关系。

  12.一部纪录片讲述了在南美一片原始丛林里,一个被遗弃后跟随狼群长大的小孩,狼孩已经已经快10岁了,但是并不会说话,也与我们一般人类的思维不同。这说明( )。

  A.狼孩虽有人脑,但其脑没有人脑的机能。

  B.狼孩并不是人类

  C.狼孩并没有参加社会实践,所以才会这样

  D.狼孩天生愚笨

  【答案】C

  【考点】哲学

  【作者】李仕第

  【解析】A选项中,狼孩的脑是人脑,有正常的人脑机能,并不是因为他是狼孩就没有了。B选项明显错误,狼孩当然是人类。D选项狼孩天生愚笨,显然是错误的。只有C选项中提到的关键,参加社会实践,才是问题的根源。

  13.古代诡辩论者公孙龙的著名论断“白马非马”的错误在于( )。

  A.忽略了物质决定意识

  B.否认了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C.认为意识决定物质

  D.割裂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答案】D

  【考点】哲学

  【作者】李仕第

  【解析】ABC与题干中核心内容白马非马并无直接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寓与特殊性当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白马也是马,只是比较特殊。我们不能割裂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故选择D。

  14.井底之蛙是可悲的,从唯物论角度讲,井底之蛙的产生说明( )。

  A.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

  B.认识的提升有待于实践的推动

  C.内因在事物发展中其决定作用

  D.真理具有相对性

  【答案】A

  【考点】哲学

  【作者】李仕第

  【解析】注意审题,题干中要求从唯物论角度找原因显然BD属于认识论、C属于辩证法,直接排除。井底的青蛙受制于生存环境,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所以才会产生错误的想法,从唯物论讲正是因为物质决定意识的原因。

  15.同样是看到路边的一颗树根,樵夫看到后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可以砍成柴火,根雕艺术家第一时间认为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从哲学角度解释这一现象。

  A.矛盾的普遍性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B.真理和谬误都来自于客观世界

  C.每个人的认知受个人实践经历的影响

  D.人们无法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答案】C

  【考点】哲学

  【作者】李仕第

  【解析】AB选项与题干内容无关,D选项本身说法错误。人的认识来自于客观世界,受制于本身社会实践活动,各有不同。故只有C选项符合。

  

  16.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在从事地质学研究中,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创立了地质力学的新理论,对我国石油地质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说明( )。

  A.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B.哲学随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C.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D.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答案】D

  【考点】哲学

  【作者】岳修科

  【解析】题干事实说的是李四光通过正确的哲学指导,创立了新的自然科学理论。选项A说法正确,题干没有反映;选项B说法正确,题干没有反映;选项C说法错误,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总和;选项D说法正确,和题干照应密切,故为正确答案。

  17.“静者,动之静也”的观点是()。

  A.否认静止的相对性 B.否认运动的绝对性

  C.认为静止是不存在的 D.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答案】D

  【考点】哲学

  【作者】岳修科

  【解析】“静者,动之静也”这句话首先强调了运动和静止的联系,意思其实是静止离不开运动,是运动的一种形式。因此ABC选项都无法照应,只有D是正确答案。

  18.多选:“司马光破缸”的故事是说司马光小时侯看到一小孩掉进水缸后,他没有按常规让人脱离水,而是打破水缸,尽快让水脱离人。这一故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想问题、办事情要学会抓主要矛盾

  B.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C.只要打破常规,有创新精神,就能成功地改造世界

  D.做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答案】AD

  【考点】哲学

  【作者】岳修科

  【解析】小孩跌入水缸,只要能让水脱离人就能救出,人水分离就是这个问题中的主要矛盾,而把人捞出还是砸坏水缸让水流出就属于次要矛盾,故A当选;B、C说法错误,都是过度拔高、绝对化的说法;D选项较有难度,考生应当知道,这个案例司马光采用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才能够不循规蹈矩,砸缸救人。

  19.多选:“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一观点( )。

  A.颠倒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B.把理论当成实践的来源和动力

  C.揭示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D.肯定了理论对实践的反作用

  【答案】CD

  【考点】哲学

  【作者】岳修科

  【解析】题干的话是列宁的,列宁的话只是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并没有否认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因此AB说法错误。

  20.多选:关于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

  A.两者的作用是等同的

  B.人民群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杰出人物则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

  C.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决定性的力量,杰出人物能对历史的发展能起加速的作用

  D.人民群众需要杰出人物,杰出人物来自人民群众

  【答案】CD

  【考点】哲学

  【作者】岳修科

  【解析】AB选项说法错误,通过反向推测,CD其实不用看也能选出答案,当然,其说法确实也是对的,并和题干照应密切。

  21.下列选项中对名人名言的哲学寓意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B.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前的臭水沟——运动是事物的固有属性

  C.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因果联系

  D.时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答案】B

  【考点】哲学

  【作者】王冰青

  【解析】“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同的臭水沟”这句话是别林斯基的名言,这句话蕴含的哲学寓意是要敢于否定,树立创新意识,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实际上就是在强调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22.习近平主席曾多次表示,他很喜欢苏轼的“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

  A.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要重视事物的积累,防微杜渐

  C.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要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答案】B

  【考点】哲学

  【作者】王冰青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的祸患,最不好办的,是表面上太平无事,但实际上却有无法预料的隐患.坐在那里看着事情在变化,却不想办法去解决,恐怕事情就会发展到不可挽救的地步。

  23.“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这于是我们( )

  A.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要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与曲折

  B.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事物的未来是由现在的各种原因引起的,要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D.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平时要注意量变

  3.【答案】D

  【考点】哲学

  【作者】王冰青

  【解析】“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意思是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反应的质量变的规律,要想达到量变,要注重对量的积累。

  24.在全球人口较快增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面临极大需求的背景下,转基因技术在满足人们的食品供应,提高食品供应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科学家研究发现,有些转基因生物产品可能还有有毒物质和过敏源,会对人们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严重的甚至可以致癌或导致某些遗传疾病。从哲学角度来看,这说明( )

  A.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基本方法

  C.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求我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D.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4.【答案】C

  【考点】哲学

  【作者】王冰青

  【解析】题干主要说明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求我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既要看到转基因食品的用途,又要看到某些转基因食品的危害,要正确对待。

  25.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物质与意识之间的矛盾

  B.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答案】D

  【考点】哲学

  【作者】王冰青

  【解析】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是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选择D选项。

  26.子路问孔子:“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要立刻去做么?”孔子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后来冉有问同一问题,孔子答:“立刻去做。”公西华问缘由,孔子解释说:“冉有为人懦弱,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勇武过人,要让他谦退。”孔子这一做法说明( )。

  A.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前提

  B.认识矛盾的普遍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C.真理是多元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答案】A

  【考点】辩证法

  【作者】刘明月

  【解析】A项正确,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其方法论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题干中孔子对于冉有、子路的同一个问题,针对不同对象有了不同的回答,体现了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前提。

  B项错误,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题干中只是强调了不同的矛盾各有其特点,而没有体现矛盾的普遍性。

  C项错误,表述本身有误,真理具有一元性,这是由真理的客观性所决定的。在任何情况下,对于特定实践活动中特定的认识对象来说,只能有一种认识是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状态、本质和规律相一致,这种认识就是真理,因此“真理是多元的”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表述错误。

  D项错误,在具体事物中,主要矛盾居支配地位,起主导和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的地位,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选项表述正确,但是题目中并未提到主次矛盾之分,因此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27.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以扮演父亲、儿子、学生、老师等不同角色,这种现象从哲学上反映了( )。

  A.联系的主观性 B.联系的客观性

  C.联系的多样性 D.联系的普遍性

  【答案】C

  【考点】辩证法

  【作者】刘明月

  【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之间存在普遍的联系,且具有多样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当一个男人结婚生子,他就成为一个父亲;一个男人无论有多大年龄,他面对他的父母时,都是他父母的儿子;当一个男人在讲台上为人授课时,他是老师;当一个男人在台下专心听课时,他是学生。所以,一个男人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他的角色也不同,体现了联系的多样性。

  故正确答案为C。

  28.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一论断蕴含的辩证唯物论哲理主要是( )。

  A.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任何事物都处于绝对的运动变化之中

  C.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D.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答案】D

  【考点】辩证法

  【作者】刘明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哲学常识。

  A项错误,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即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本题中未体现“曲折性”,而只是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未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未改变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

  B项错误,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它是绝对的,即任何事物都处在绝对的运动变化之中,但未体现题干中的“没有改变……”,即相对静止的问题。

  C项错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基础,但本题中未体现“发挥主观能动性”,只能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未改变我国现在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地位。

  D项正确,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而事物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本题中,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运动的绝对性”;基本国情和国际地位未改变,体现了“静止的相对性”。因此,题干材料体现了“事物对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故正确答案为D。

  29.下列不能体现客观实践决定认识的是( )。

  A.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B.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C.春江水暖鸭先知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答案】B

  【考点】认识论

  【作者】刘明月

  【解析】A项正确,“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说明要了解一个人或一种东西,一定要接近这个人或这种东西近距离观察,实践出真知,体现了客观实践决定认识。

  B项错误,“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反映的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体现客观实践决定认识。

  C项正确,“春江水暖鸭先知”,意思是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初春江水的回暖,蕴含的哲理就是只有自己身临其境才知道真实的情况,体现了客观实践决定认识。

  D项正确,“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不冒危险,就不能成事。今也用来比喻不经历艰苦的实践,就不能取得真知,体现了客观实践决定认识。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

  30.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规律。下列不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是( )。

  A.英国保守党 B.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

  C.卫星定位技术 D.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

  【答案】C

  【考点】唯物史观

  【作者】刘明月

  【解析】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包括: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和思想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美学、宗教、文化传媒等等)。

  A项正确,英国保守党是党派,属于政治上层建筑。

  B项正确,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是军队,属于政治上层建筑。

  C项错误,卫星定位技术不属于上层建筑。

  D项正确,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是文化,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