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师备考资料

首页 > 河南教师招聘考试 > 教师招聘考试 > 备考资料

2015年河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模拟题(2)

河南华图教师考试网 | 2015-05-18 14:08

收藏

  2015年河南教师招聘考试陆续开始,河南华图教师招聘网提供考试模拟试题供广大考生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

  1.原始社会教育的显著特点是( )。

  A、全民性 B、等级性 C、生产性 D、阶级性

  2.智力技能的特点是( )。

  A.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 B.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C.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D.观念性、内潜性、展开性

  3.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印象的形成所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 )。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社会过滤效应 D、近效应

  4.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一个学习材料识记结果往往是( )。

  A、头尾好、中间差 B中问好、头尾差

  C、头、中、尾都一样好 D、头、中、尾都一样差

  5.在教学的要求,内容上的“一刀切”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6.下列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内容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7.观察、模仿榜样者呈示的行为,学习其社会行为,属于( )。

  A、代币奖励法 B.法 C、行为塑造法 D.示范法

  8.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广泛、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是( )。

  A.练习法 B.讲授法 C.谈话法 D、讨论法

  9.有些教师不讲职业道德,对学生进行谩骂、体罚、变相体罚等,其行为侵犯了学生的( )。

  A.人身自由权 B.人格尊严权 C、身心健康权 D.隐私权

  10.“万绿丛中一点红”,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这主要是由于刺激物具有( )。

  A、强度的特点 B.新异性的特点 C.变化的特点 D、对比的特点

  11.“明礼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也是现阶段我国《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大力倡导的道德规范,是说明道德具有( )。

  A.社会性 B.历史性 C.民族性 D.继承性

  12.学风、校风、校规、校纪等属于校园文化中的( )。

  A.物质文化 B.制度文化 C.教师文化 D.学生文化

  13.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重要关注的应该是( )。

  A. 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B减少课堂混乱 C听课的效果 D家长的意见

  14.由“双轨制”向“分支型”学制演变是( )国家的学制改革内容。

  A.中国 B.美国 C.日本 D.英国

  15.“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的是教师的( )。

  A.职业道德素质 B.科学文化素质 C.思想政治素质D、教育理论素质

  16.“教育”二字连用早见于( )。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17.教学目标侧重知识或结果,则宜选择( )。

  A、发现学习 B接受学习 C合作学习 D.掌握学习

  18.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施的结果”的评价模式是( )。

  A、目标评价模式 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过程评价模式 D.成果评价模式

  19.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家是( )。

  A.杜威 B.赞可夫 C.夸美纽斯 D.布鲁纳

  20.会骑自行车,有利于学习两轮摩托车,这主要受下列哪种机制的影响( )。

  A.变式 B.定势 C.正迁移 D、负迁移

  二、判断题

  1.教师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

  2.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教书育人原则、乐教勤业原则和人格示范原则。( )

  3.在德育中,基本矛盾是学生自身的道德水平与学校的道德目标之间的矛盾。( )

  4.“学、问、思、辨、行”的学习过程观出自《中庸》。( )

  5.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夸美纽斯主张普及教育的措施。( )

  6.在古代印度教育中,“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 )

  7.赫尔巴特提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认为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经历约四个阶段是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

  8.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独立的标志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

  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我国学校教育制定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成人教育。( )

  10.根据评价主体来分,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

  三、简答题

  1.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2.新课程要求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4.简述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四、案例分析题

  1.某语文老师在讲《鲁镇西拳打镇关西》时,为了体现新课改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发展”,把学生分成三组,让学生上讲台表演“拳脚功夫”15分钟,又让学生看幻灯片上展示的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分析,用多媒体展示了人物性格特征,课堂充分展现了“探究、发展、合作”。但听课老师觉得课堂教学目标没有达成。

  请从教学目标达成角度分析该堂课的不足。

  2.某语文老师在讲《土地》秦牧的文章时,正兴高采烈地读到“我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的地方;但又回到现实,缰绳。”话音刚落,一位学生问:“野马怎么会有缰绳呢?”老师毫无准备不耐烦的说:“你总钻些牛角尖,成绩会好吗?”学生脸涨的通红,欲言又止。

  ⑴.分析该教师的言行是否正确?

  ⑵.若你是这位青年教师,会采用什么样的策略?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选A

  【解析】略

  2.选B

  【解析】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与操作技能相比,具有以下特点:对象观念性,执行内潜性,结构简缩性。

  3.选B

  【解析】在总体印象形成上,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初效应。

  4.选A

  【解析】略

  5.选C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6.选A

  【解析】略

  7.选D

  【解析】示范法,也称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

  8.选B

  【解析】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一种方法,是应用广泛、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

  9.选B

  【解析】人格尊严权指学生享有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如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谩骂、变相体罚或其他有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

  10.选D

  【解析】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包括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其中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如一道强烈的光线;刺激物之间显著的对比关系,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如活动变化的霓虹灯、演讲者抑扬顿挫的声调;刺激物的新异性,如画廊中新张贴的广告等。

  11.选D

  【解析】略

  12.选B

  【解析】校园文化可以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其中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精神文化包括学校的校风,学风,班风等。校园文化重在建设。

  13.选A

  【解析】略

  14.选D

  【解析】以英国的双轨制典型为代表,法国、前西德等欧洲国家的学制都属这种学制。而后学制改革内容是向“分支型”演变。

  15.选A

  【解析】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

  16.选B

  【解析】在我国,“教育”一词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17.选B

  【解析】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在教师的教授和指导下,学习者可以尽快的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间接知识,所获得的知识是系统的、完整的、精确的,便于贮存和巩固的。

  18.选B

  【解析】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的。即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评价者不应受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影响,尽管这些目标在编制课程时是有用的,但是不适宜作为评价的准则。

  19.选B

  【解析】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提出发展性教学的五条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得到一般发展;

  20.选C

  【解析】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判断题

  1.√ 【解析】根据《教师法》,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2.× 【解析】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构成: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献身教育

  3.× 【解析】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它的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

  4.√【 解析】 出自《中庸·第二十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5.√【 解析】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对班级授课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使它基本确定下来

  6.× 【解析】 “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是古代埃及的教育特征

  7.√ 【解析】 是关于教学过程的四阶段理论,联想又称为联合

  8.×【解析】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9.× 【解析】 学校教育制度学制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10.× 【解析】 根据评价主体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5)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2、参考答案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3、参考答案:

  一般来讲,心理健康具有以下标准: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完整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4、参考答案:

  (1)问题情境

  (2)定势与功能固着

  (3)原型启发

  (4)已有知识经验

  (5)情绪与动机

  此外,个体的认知结构、个性特征以及问题的特点等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四、案例分析

  1.参考答案:

  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性和主导相统一的过程。材料中语文老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1.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2.参考答案:

  (1)该老师的言行是不合理的。

  该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并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的规律中要求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教师虽然处于教学组织者的地位,但也要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始于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而不因教师自身知识的局限而打压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伤害了学生的感情。

  (2)在教学过程中,启发性的教学原则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启发式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王老师在教学中遇到学生的提问时应运用启发性的教学原则,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多种学习方法来探讨秦牧的写作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情感,后通过教师的讲解为学生解惑,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真正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