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每日一练

首页 > 河南国家公务员考试 > 备考技巧 > 每日一练

202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备考每日一练(0228)

华图教育 | 2020-03-13 13:35

收藏

副标题

1.关于历史常识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史上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日军在东北发动的“七七事变”标志着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C.洋务运动开启了我国教育近代化之先河

D.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会议是瓦窑堡会议

2.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吗?”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这一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 )。

A.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

B.主张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道路

C.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

D.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3.下列关于中国书法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楷书——结构严整,规矩整齐

B.草书——存字之梗概,损楷之规矩,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C.隶书——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D.行书——大小相兼,收放结合,疏密得体,浓淡相融

4.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下列关于十二时辰分别所指的时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夜半”指前日夜11时至当日凌晨1时

B.“鸡鸣”指凌晨3至5时

C.“隅中”指上午9至11时

D.“晡时”指每天的15至17时

5.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于2011年8月发射了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进一步佐证了: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

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

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

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见下页!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1937年7月7日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卢沟桥位于今天的北京,属于华北地区而不是东北地区。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2.【答案】C

【解析】题干并未论及国民革命军北伐,A项与题干无关,故排除;B项与题干明显矛盾,故排除;1923年,斯大林尚未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还没有成型,故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草书,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故B项,“损楷之规矩”的说法是错误的,应是“损隶之规矩”。其他三项正确。

4.【答案】B

【解析】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夜半”所指的时间是前日夜11时至当日凌晨1时(北京时间,24小时制,下同)。这个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为“子时”。从字面上来看,“鸡鸣”确有“鸡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时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时段,即深夜过后的1至3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候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用地支表示这个时段则为“寅时”,即每天清晨的3至5时。“隅中”指临近中午的时候,即上午的9至11时,用地支表示为“巳时”。古人进餐习惯,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因此,“晡时”之义即“第二次进餐之时”。这一时段以地支命名为“申时”,它指每天的15至17时。古时“晡”与“馎”相通。故本题选B。

5.【答案】B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而实践提供的新的认识工具促进了认识的发展,故②③说法正确,①说法错误,④说法绝对化,木星探测实践能否如期成功取决于能否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