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事业单位文秘类考什么
事业单位文秘类公共科目考察《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和《综合应用能力》。专业考试是视各岗位的需要而定,没有统一。而且面试也需要根据考生所报职位的要求来确定。
事业单位考试分两个阶段,一阶段是笔试,二阶段是面试。笔试一般会考《职业能力测验》和《公共基础知识》,前者和公考的《行测》基本一样,一般只是题量与题型难度有差别;后者包括面比较广泛,会涵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历史、时事、哲学理论等等内容;另外还会有一定的专业课目考试。专业考试是视各岗位的需要而定,没有统一。面试有结构化面试,有些也会采用无领导小组,教师常采用说课形式。
事业单位确切的考试内容,需要根据招考公告和所报职位的要求来确定。
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题目及答案解析: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
①秋日里,我从遥远的大山往公路边扛木头,一截黑乎乎的用来做拐棍的干枯杨木桩 ,被我顺手捎回,插在了院子内的土堆上。
②之后,我很快便把它忘掉了。只有母亲,偶尔会把一个湿筐子或一块刚洗出的旧布挂在它上面晾晒,它干裂皱巴的躯体因而浸上了一层湿漉漉的水渍。
③过了一段时间,我突然惊奇地发现,这截木桩的到来,使院子里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前,院子里只有一棵小枣树,孤零零的。风刮来时,是一种寡不敌众很无奈且软弱无力的声音,听了,总叫人感到沮丧。现在不一样了,有天晚上,当尖利的吼叫声将我从梦中惊醒时,我还以为是凶猛的野兽呢。仔细辨听,才知是从杨木桩上发出的声音。它不像枣树那样弯腰曲膝,总想尽力摆脱风的肆虐,把落在自己身上的风再推给别人,结果是被风撕扯得披头散发,没有了往日的形状。杨木桩不慌不乱,静立在那里迎接风的挑战,一副岿然不动的样子。它让风从身边溜过,又吸收着风,让风进入自己的毛孔,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它们是朋友而不是仇敌。
④杨木桩使得落在院子里的雨也仿佛有了灵性。多数情况下,雨会在院子的东西两边布出疏密不同的两种雨幕,每回西边的杨木桩被淋得直往下流水,东边的小枣树却干渴得蔫巴巴的没一点儿精神。母亲心疼小枣树,细心地用木棍围住它,给它浇水,还多次想在杨木桩旁为小枣树再造一个新居,因怕把枣树挪死,才终未为其迁址。
⑤大雪天,小枣树裹着棉絮,被冰雪盖得严严的,几乎看不见任何枝梢。而杨木桩却光溜溜、水亮亮的,冰雪一附上去即刻就化,从不积存。一样的雪,一样的严冬,却是是两种情景。是风有意所为,还是枣树和杨木桩内部的原因?困惑中的我总涌起太多说不清的神秘猜测。
⑥无风无雨的的天气,我总能听出一种声音。这声音隐约而清晰,细微而执著,愈来愈深,就像是一个人在奋力行走;一会儿翻山,一会儿趟河,一会儿在清风丽日下奔跑,一会儿又走在烟雨迷蒙的山间小径——开始的时候,我怀疑是自己的耳朵在作怪,产生了误听。后来,无意中,当我的目光触到杨木桩上那几片嫩黄的叶芽,那饱胀着绿色汁液的肌体时,我似乎也看到那早已扎牢结实得再也拔不出来的根须,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由一截枯木桩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这之间,是一种怎样的生命行走啊。固然是我捡拾了它,但如果它自己就此停止生命的脚步,树便永远只能成为一个虚幻的影子了。
⑦小枣树依旧灰黑着,山风把它的枝梢摧折得七零八落,我轻轻地拍了拍它的枝干。此时,它还在沉睡,在被动地等待着季节的到来,看不出它对未来有什么特别的的打算。这是许多生命共有的选择,是它们共同的生命方式,似乎也不应苛责,毕竟,成长太惨烈,抗争太艰难了。
⑧无喜无忧的杨木桩,静静地指向天空,指向天幕上一颗很明亮的星。我双手搂着它,如 同在抚摸一个冬天的童话。
1、感知内容。说说文章是怎样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杨木桩这一形象的。
自身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存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风霜雨雪中经受磨砺内在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揣摩语句。作者在第③段说,“杨木桩和风是朋友而不是仇敌”。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味细节。具体分析第④段画线的语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杨木桩和小枣树有着不同的生命行走方式,作者赞颂前者,也不愿苛责后者。你如何看待生命的行走呢?请结合课外积累,说说你真实的感受。(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黑乎乎,干枯(或躯体干裂皱巴);执著顽强、积极乐观
2、例:风代表着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它折磨和摧残着杨木桩,似乎是杨木桩的“仇敌”,但也正是风磨砺着杨木桩,使杨木桩更加坚毅、顽强。所以说它们“是朋友而不是仇敌”。 3、例:小枣树得到了母亲细心的呵护,却没有积极地成长起来,这与杨木桩独自的成长形成对比,衬托出杨木桩执著顽强、积极向上的形象。
4、例: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无数艰难险阻,但是生命的意义也正是在困境的磨砺中显现出来的。当史铁生在轮椅上拿起笔,当桑兰在轮椅上绽放微笑,当霍金从轮椅上眺望宇宙,他们生命行走的步伐是轻盈而充满活力的。
---------------------------------
解析:
散文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散文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各种题材,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文学表现手段,自由地展现主体个性风格,以抒情写意、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为主要目的文学文体。散文写作首先要确认和追求的就是由情感和立意构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其次是散文的文本构成艺术和表情达意的各种表现技巧。
散文阅读
散文的分类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母亲的回忆》。记叙散文细分为三种:记人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
(2)抒情散文: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真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
(3)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4)哲理散文: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
(5)电视散文:是运用特殊的电视艺术手段和屏幕造型手法,来营造浓郁的文学氛围,传递作者情感、思维信息的散文文本。
(6)网络散文:是网络文学中的一种文本,是一种高度的自由化写作,网络在空间维度上的宽容性和时间维度上的快捷性,使得其文本可以在网络上以最快的时间传播和流通。
(7)广播散文:是伴随着有线广播与无线广播出现的一种配乐朗读的散文。
(8)纸质散文:以纸质类平面媒介传播的散文,即传统的以语言文学作为主要承载形式、作用于人的思维想象的散文。
散文的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指无论形式表达怎样自由,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以联想、想象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段。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3)篇幅短小,题材广泛,真实自然,情文并茂。
散文阅读方法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散文曾多次出现,从长远看,文学作品的考查也当会以散文为主。因此,掌握一些散文的阅读技巧,对广大学生是有好处的。
(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如《长城》(2000年)一文,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在这种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回答题目,就会洞若观火,游刃有余。
(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阅读《兽·人·鬼》(2000年春季),就必须认真阅读注释,分析背景材料。抗战胜利后,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运动,国民党当局却大行不义,倒行逆施,制造了臭名昭著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先生十分悲愤,坚决主张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对个别教授畏首畏尾,保全小我的做法极为不满,于是写了这篇文章。透视创作历程,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再对照原文,试卷中的问题就不难找到答案。
(3)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读《长城》,如果能联想到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对“长城”的议论,能想象到长城上狼烟四起,民族斗争的惨烈,想象到中华民族的屈辱历程,就不难触摸到作者那颗希望中华民族走出封闭与落后,走向繁荣与强大的赤诚滚烫的心。
(4)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托物言志类散文也多次出现在高考试题中。如《报秋》(1998年),这是一篇章法严谨而又情文并茂的散文,深含着生活的哲理。作者通过玉簪花这个载体,提醒人们要多珍惜光阴,抓住现在,抓住人生的每是每刻,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年华。这就是“玉簪花精神”。抓住这个“精神”,也就等于找准了阅读的突破口。
(5)明确技巧,提高答题效率。阅读散文,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常见的有:①比喻。如“兽”“鬼”各指什么(《兽·人·鬼》);②反衬。如《报秋》中用太阳花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③对比。如《青菜》(1993年)中,“高高翘起的狗尾巴草”,“自我炫耀的灯笼草”,“凌空悬挂的黄瓜”,与“紧紧依靠大地,朴素沉着的青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④象征。如《门》(2001年)中的“门”;⑤排比。如“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报秋》),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到了强化作用;⑥变换人称。用“我”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用“你”便于抒情,便于对话,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用“它”或“她”只是写了不同人的感受。
(6)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勾连。如《话说知音》(2002年),为什么说“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理清前四段之间的关系。第一段写自从有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后,人们对知音的神往和渴求;第二、三、四段写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在历代典籍中的记载。综合这两部分,就回答了以上问题。二者缺其一,都不是完整的回答。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散文还需注意文体特点。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但有一点更重要,那就是,阅读鉴赏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歌声”。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整体阅读,快速把握文章的主旨
(1)从形象入手把握主旨
散文如同诗歌,通过形象来表情达意。散文中的形象既包括具体人物,也包括典型环境下的具体群体或个体,甚至是一种意象,一种精神的象征。要领会散文的主旨,就应以整体阅读为基础,注意形象的特点、意义及背景。如:《班公湖边的鹰》这篇即物见神的散文,要理解作者塑造鹰这一形象的目的和意义,就必须把握作者笔下刻画的鹰的特点,并结合它生活的典型环境,来挖掘这一形象的深层意蕴。通过整体阅读,很快就能概括出鹰的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执著、顽强不屈、搏击长空的精神,再结合它生活的环境——西部高原,不难发现作者刻画鹰这一形象意在赞美生活在自然和物质条件都很恶劣的西部高原人的顽强不屈,敢于拼搏的精神。
(2)从理清文脉入手把握主旨
文章脉络是作者思维的方向,是文章构筑的框架。一般分为文脉、语脉,文脉指上下文意义的内在联系,语脉是上下文照应,衔接的语言线索。语脉是思路的外部标志。我们这里所说的理清,更多的是一个寻找语言线索到理清思路的过程,从而达到整体把握的目的。
如:《攀登我的南山》是一篇比喻象征性的散文,要把握这篇文章的主旨就必须理解“南山”的象征意义,这就要结合全文的内容来理解。文章前两个自然段分别讲“人群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人群是欲望的集结,是欲望的洪流……置身人群的时候,精神含量较低,欲望成分较高”,第三段用六个伟人的例子证明:只有远离人群,与天地对话,与自然对话,与宇宙对话,才能产生伟大的灵魂、伟大的精神创造,为人群带来丰盛的精神礼物。到这里我们基本上能够理解“南山”象征着远离世俗欲望的崇高的精神家园。这篇文章就是从上下文意义的内在联系即文脉入手来理解全文主旨的。
(3)从材料入手,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有些散文的主旨比较明确而集中,把握起来相对容易,只需要找出文中能直接表达作者感情或观点态度的关键语句稍加锤炼即可。但大部分散文主旨比较含蓄而分散,这就需要从各种材料中归纳提炼,进行全面把握。如:《下辈子的职业》是一篇即事抒情的散文,作者说下辈子想做中医,这其中的原因分布在整个文章中,需要从材料中进行概括,总的来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环境的熏陶,作者从小生活在全国三大药都之一的古城——湘潭,父亲也是位中医;二是与西医比较,中医有其独特的地方,这些都让作者喜欢。
二、深层解读,弄清作者是如何表现文章主旨的
我们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初步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如果要进一步深层理解文章,全面地把握文章,就要进行细读,从各个方面审视作者是如何表现文章主旨的,一般可从三个方面思考。
(1)作者选用了哪些材料来表现主旨
这里说的材料,除了语言材料外,更多是指形象材料,事理材料。形象材料就是作者为表现主题所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一种景物,一种情景,还有可以是一些画面。
如:《故乡的榕树》作者回忆了儿时与小伙伴在榕树上玩耍的情景和夏天人们在榕树底下乘凉的场面,表达了浓浓的思想之情。
事理材料就是作者选取的能表现文章主旨的事例和理论,一些叙事抒情的散文、叙事说理的散文都是选取典型的事例来抒情说理的。而历史文化散文是抓住一些文化古迹的独特的文化内涵进行解读。
(2)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表现主旨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都是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应该联系文章的主旨与背景联系作品的具体内容与语境,不能架空分析。表达方式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表现手法有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等。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借代、设问、反问等等。阅读散文,不仅要能够把握主旨,也要学会欣赏这些表达技巧的妙处,以便对一篇散文有个全方位的把握,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
如:柯灵的《望春》在表现手法上就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来表达自己对望春花的喜爱,在表现手法上用了象征、想象、对比,开头作者把望春花与梧桐、黄杨、小草进行对比,突出望春花开得早的特点;又把望春花想象成一位追求光明和理想的少女,表现她的勇敢顽强,热切追求美好事物,乐于奉献的精神,望春花是大胆追求光和理想的勇敢者的象征;在修辞上主要运用拟人手法。
(3)抓重要语句,准确理解其含意
对语言的理解是阅读散文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果能准确地理解一些重要语句,可以帮助我们准确而深入地把握散文的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观点态度。散文中的重要语句有两大类,具体形象性语言和抽象概括性语言。具体形象性语句主要指那些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的语句,还包括含有形象生动的形容词、动词、名词的语句以及含有意蕴丰富的词语的语句,准确理解这些语句的含义直接影响到文章主旨的把握。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可结合修辞手法的作用来理解。如:“愤怒是以人的生命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利剑。” “双刃利剑”一般是比喻事物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这里把愤怒比喻成双刃剑,也就是说愤怒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可以通过喻体的本义来推求其比喻义或引申义。又如:《孟庙的树》结尾写道:“孟子就是一棵不老树,这棵树历经两千三百年风雨,枝叶繁茂,蓊蓊郁郁,荫庇天下。”这是作者对孟子思想的高度评价,把孟子的思想比喻成不老树,“不老树” 历经两千三百年风雨仍枝叶繁茂,蓊蓊郁郁,荫庇天下是比喻孟子的思想经历了两千三百年依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滋养着后人,给人以启迪。运用了借代手法的语句要理解其借代义。
三、读出个性,创新阅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在阅读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敢于交流,乐于交流,自我探索的阅读方式。创新阅读,或者说创造性阅读,恰恰是要让我们一改过去灌输式的学习方式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走到知识的最前沿,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即“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笔者认为:创新阅读的关键在于“质疑”,即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完成一个由“无疑——有疑——无疑”的质变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多用些商对式、征询式的话语,多问几个没有唯一答案,思路开阔的问题,多提供几处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自身生活体验相联系的场景,我们的阅读就一定会拥有一个自主、个性、互动的新平台。
如:学《夜深还照读书窗》,我让学生就文中提到的两种读书方式,即伏案苦读和披卷漫读各抒己见。
又如:学《生命的暗示》,我要学生观察自然和社会中的各种生命现象思考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