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事业单位工勤岗位什么意思
事业单位工勤岗,指的是:做清洁,后勤之类的岗位。在以前,这些编制待遇比一般岗位待遇差,现在跟一般岗位做的事情差不多,待遇也差不多。比如:有个人的编制是工勤人员,现在不是做清洁后勤之类的工作,也可以分配来做民政、统计、社保工作。
事业单位的岗位类别分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工勤人员。管理人员一般是指行政管理人员(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一般是指从事某种专业技术的人员(属于技术干部),工勤人员一般指工人。工人分为:技术工人和普通工人两种。“专技”指的是专业技术人员,而不是技术工人。
按照规定,管理岗位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这一岗位的设置要适应增强单位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专业技术岗位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这一岗位的设置要符合专业技术工作的规律和特点,适应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与提高专业水平的需要;工勤技能岗位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这一岗位的设置要适应提高操作维护技能,提升服务水平的要求,满足单位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试行办法同时规定,为鼓励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已经实现社会化服务的一般性劳务工作,不再设置相应的工勤技能岗位。同时公布的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则明确规定了不同性质的事业单位,三种岗位人员所占的比例:——主要以专业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应保证专业技术岗位占主体,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70%。——主要承担社会事务管理职责的事业单位,应保证管理岗位占主体,一般应占单位岗位总量的一半以上。——主要承担技能操作维护、服务保障等职责的事业单位,应保证工勤技能岗位占主体,一般应占单位岗位总量的一半以上。——事业单位主体岗位之外的其他两类岗位,应该保持相对合理的结构比例。
以上就是对事业单位工勤岗什么意思的全部解答如果你想要了解或者学习更多广东事业单位考试的相关知识,欢迎大家前往华图教育官网!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题目及答案解析:
1941年春,八路军第 旅开进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昔日荒凉的南泥湾后来变成了“粮食堆满仓,麦田翻金浪,猪牛羊肥壮”的“陕北的好江南”。
---------------------------------
答案
三五九
解析
抗战时期,为克服经济困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开展了大生产运动。1941年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昔日荒凉的南泥湾后来变成了“粮食堆满仓,麦田翻金浪,猪牛羊肥壮”的“陕北的好江南”。
扩展知识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南泥湾,这个响亮的名字,承载的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的凶残扫荡围攻,国民党顽固派的包围封锁,使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那是极为艰苦的一段时期。用毛泽东主席的话讲,“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生存,成为一个严峻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最善于从困难中寻找机遇,及时转换思路:革命需要生产,生产就是革命。
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主席发出号召:“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这就是我们的回答。”
“自己动手”,绝非一句轻飘飘的话语,而包含着一个政党栉风沐雨的决心。一场以“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目标的军民大生产运动开始了。
开荒拓土绝非易事。不少战士从日夜战斗的前线回到边区,一心想的是打退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保卫边区,保卫党中央;可是,到了边区却要他们拿起锄头去开荒,思想上一时转不过弯来:“当兵吃粮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哪有当了兵还要种地的道理?”于是,朱德深入到战士中去,了解大家的思想,解答大家的疑问,说明为什么要进行军垦屯田。
1941年初,在“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声中,王震率领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
位于延安城东南方向约45公里处的南泥湾,是延安的南大门。由于连年战乱、土匪肆虐,人们纷纷逃离,使方圆百里的富庶之地变成了荆棘遍野、人迹稀少、野兽出没的“烂泥湾”。
严苛的条件,并未阻止战士们的热情。一到南泥湾,三五九旅就迅速投入开荒生产。一双双紧握钢枪的手,又拿起了锄头镰刀,走上另一个战场。王震提出“不让一个人站在生产战线之外”的口号,上自旅长、下至勤务员、炊事员,一律参加生产劳动。
虽然战士们士气高涨,但困难却是实实在在的。初到南泥湾,吃、住、穿、用无不困难重重。官兵们没有房子住,只好用树枝搭起草棚临时居住。因为漏风、漏雨、漏光,被战士们风趣地称为“三漏”茅屋。粮食不够吃,各部队干部亲自带头冒风雪,破冰涉水到远离驻地的县城背运粮食;没有油盐酱醋,就想办法打柴烧炭,拿到集市上和老百姓交换;没有农具,王震就和战士一起,用弹片打制成耕地的犁、锄头等。
日子虽苦,战士们却从未叫苦。他们喊着嘹亮的号子坚持劳动,因为多生产一份粮食,就多一份力量,保全、壮大自己的力量是对敌人侵略行为最有效的遏止方式。由于人人都想争着抢着干活,他们甚至不得不定出“不能早到、不能迟退”这样的“劳动纪律”。
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为了不影响部队战斗力,王震跟旅、团干部细致研究,组织部队利用农闲的时节,开展大练兵活动。在大练兵过程中,涌现出11个百发百中的连队,全旅投掷手榴弹的成绩也从平均25米提高到40米,最远的达到72米。部队平时劳动生产的过程中,就把枪架在地头上,一有情况就拿起武器迅速投入战斗,数次击退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的袭扰。
三五九旅用汗水唤醒了沉睡的土地。据统计,1941年,战士们开荒1.12万亩,产粮1200石。到1943年,开荒就达到10万多亩,产粮12000石,初步实现了“不要政府一粒米,一寸布,一文钱”的奋斗目标,做到了粮食和经费的全部自给。1944年底,南泥湾种植面积达26万多亩,收获粮食37000石,并向陕甘宁边区政府缴纳公粮10000石。这一年,牲畜家禽除吃用外,存栏的猪5624头,牛1200多头,羊1.2万只,鸡鸭数以万计。
1942年9月,《解放日报》发表《积极推行“南泥湾政策”》社论,号召各根据地学习三五九旅的经验。
1943年,19岁的贺敬之被三五九旅的事迹所感动,一口气便写出歌曲《南泥湾》的歌词:“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往年的南泥湾,处处是荒山,没呀人烟;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不一呀般……”25岁的作曲家马可立即为其谱曲。
1943年秋,毛主席到南泥湾视察,被眼前的丰收景象吸引。一个小时的车程,毛主席走了整整3个小时,不时跟田间地头的战士们攀谈了解情况。他高兴地说:“国民党要困死我们、饿死我们,他们越困,你们越胖了。”“你们这里什么都不花钱。同志们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切。”
几十年过去,南泥湾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符号,深深根植于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靠我们自己。唯有“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无论时代怎么变,中国人民始终需要牢记这份最朴素的南泥湾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