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军转干考试大纲

首页 > 河南军队文职考试 > 招考信息 > 考试大纲

军队文职招聘考试大纲:历史学类-历史学

华图教育 | 2019-03-15 14:41

收藏

  全军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文职人员统一考试历史学类专业科目考试大纲

  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

  二〇一八年六月

  全军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文职人员统一考试历史学类专业科目考试大纲

  为便于应试者充分了解全军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文职人员统一考试历史学类专业科目的测查范围、内容和要求,特制定本大纲。

  一、考试目的

  主要测查应试者是否掌握历史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是否具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文物的能力。

  二、测查范围

  历史学类专业科目主要为应聘各院校从事历史学教学、科研、管理和文物博物工作的文职人员岗位者设置,测查范围包括史学导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文物遗产学等。

  三、考试方式和时限

  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限为 120分钟。

  四、试卷分值和试题类型

  试卷满分为 100分。试题类型为客观性试题。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 史学导论

  主要测查应试者对史学理论与方法的掌握程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的能力。

  要求应试者了解国内外史学理论研究成果与史学实践经验,掌握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史学形态论及历史认识主体素质,掌握史学研究中所运用的各类方法,分析解决学术问题。

  本篇内容包括历史、历史学与历史观,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20世纪以来的西方史学,历史编纂,史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等。

  第一章 历史、历史学与历史观

  一、什么是历史

  历史包括自然史和人类史;人类客观存在的历史;史家撰写的历史。

  二、什么是历史学

  历史学的学科特征;历史学的功能;历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

  三、什么是历史观

  历史观是历史学的理论指导;唯物史观产生以前的历史观。

  第二章 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

  一、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唯物史观创立的理论来源;唯物史观的创立与实践。

  二、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

  社会的物质生产与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社

  会存在和社会意识;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

  三、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的辩证运动

  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与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以前的“新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历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先驱者对中国历史研究的贡献。

  二、毛泽东思想关于中国历史的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毛泽东思想关于中国历史的理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深入展开。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创新和历史研究的新成就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史学的理论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

  四、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代表性著作

  史学理论和历史理论著作;社会史、思想史著作;中国近代史著作;中共党史著作;中国通史著作;中国专题史著作;世界史著作。

  五、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主要经验和当前任务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主要经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当前任务。

  第四章 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一、认识历史的基本原则

  实事求是原则;历史主义原则;阶级分析原则;整体研究原则。

  二、文献研究与考古研究的结合

  考古学与历史研究;“二重证据法”。

  三、历史学的多学科综合研究

  历史研究与经济学、社会学;历史研究与地理学、人类学。

  四、历史研究的比较方法

  历史研究比较方法的原则;历史研究比较方法的途径。

  第五章 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一、重视修史的传统

  重视修史与文明传承;官修史书的传统;私人著史的传统。

  二、以撰写信史为目标

  秉笔直书的记事原则;以信史为追求的目标;传统史学的局限。

  三、以经世致用为撰述宗旨

  史学与中国经世致用学术传统的关系;历史撰述与历史经验;读史明道与人生修养;从史学中汲取历史智慧。

  第六章 20世纪以来的西方史学

  一、20世纪前的西方史学

  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的史学;中世纪的欧洲史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学;启蒙运动时期的史学;19世纪的西方史学。

  二、20世纪以来西方史学发展的特点

  倡导新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影响不断扩大;历史学分支学科和跨学科史学方法;关注现实和历史研究问题意识的加强。

  三、20世纪以来西方史学主要思潮

  法国年鉴学派;历史人类学;全球史;环境史;历史哲学;后现代主义与历史学。

  第七章 历史编纂

  一、历史编纂的史料基础

  什么是史料;史料的分类、搜集、整理、辨析和运用。

  二、历史编纂的旨趣和形式

  历史编纂的旨趣;历史编纂的形式。

  三、历史编纂中的叙事和议论

  历史编纂中的叙事传统;史书的议论与历史解释;历史著作的文字表述。

  第八章 史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

  一、理论素养

  理论素养的重要性;历史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借鉴一切有价值的理论和方法。

  二、专业素养

  “史家四长”;历史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历史见识和史学见识;历史表述的审美与规范。

  三、道德素养

  精神境界;社会责任;学术操守。

  第二篇 中国古代史

  主要测查应试者对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掌握程度。

  要求应试者了解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民族问题,掌握封建专制制度问题,分封与消藩问题,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传统文化问题,掌握奴隶制与封建制经济的产生、发展与演化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本篇内容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鸦片战争前)等。

  第一章 原始社会

  一、原始群

  原始群前期;原始群后期;有关原始群的传说;旧石器时代。

  二、氏族公社

  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新石器时代;传说时代。

  第二章 夏 商

  一、夏朝

  奴隶制国家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夏朝的灭亡。

  二、商朝

  商朝的建立;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商朝的灭亡。

  第三章 西周 春秋 战国

  一、西周

  西周的建立;贵族政治制度;封建领主制经济;西周的灭亡。

  二、春秋

  王室衰微与五霸迭兴;领主经济解体;地主经济萌芽;政在家门。

  三、战国

  各国的改革;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从诸侯称雄到秦统一中国。

  四、西周、春秋、战国文化

  五经;三传;诸子百家;文学;科学技术;三星堆文化。

  第四章 秦 汉

  一、秦朝

  建立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镇压农民起义;经略边疆;秦末农民战争。

  二、西汉

  西汉前期的“休养生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汉匈战争;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关系的发展;西汉中后期的政治与社会;西汉末期的农民战争。

  三、东汉

  加强封建专制体制;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关系的发展;宦官与朋党;东汉末年的农民战争。

  四、秦汉文化

  经学、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史学;科学技术。

  第五章 魏 晋 南北朝

  一、三国西晋

  魏、蜀、吴三国鼎立;三国的政治、经济与军事;西晋统一中国;西晋灭亡。

  二、东晋南朝

  东晋偏安江南;东晋灭亡;南朝各代的更替;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十六国北朝

  十六国的兴亡;北魏的政治;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北魏末各族人民大起义;东魏;北齐;西魏;北周。

  四、魏晋南北朝文化

  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史学;地理学;科学技术。

  第六章 隋 唐 五代

  一、隋朝

  隋前期的政治;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隋末农民战争。

  二、唐朝

  唐初的主要制度;贞观之治;武则天主政;玄宗励精政事;唐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唐与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安史之乱;唐后期的政局;唐后期社会经济的变化;唐末农民战争。

  三、五代十国、契丹(辽)

  五代更替与契丹兴起;十国兴亡;后周改革;北宋代周。

  四、隋唐五代文化

  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史学、地理学;科学技术。

  第七章 宋 辽 金 元

  一、北宋辽西夏

  北宋的中央集权;辽国的制度与宋、辽对峙;北宋与西夏的对峙;王安石变法;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边疆民族;金灭辽和北宋。

  二、南宋金

  南宋与金的和战;金国的政治与经济;南宋的社会经济;南宋阶级矛盾尖锐化;蒙古国的建立与金的灭亡。

  三、元朝

  忽必烈灭南宋;“天下一家”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外关系;元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元末农民战争。

  四、宋辽金元文化

  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史学;科学技术。

  第八章 明 清(鸦片战争前)

  一、明朝

  制度与律令;“分封”与“靖难”;明初对边疆地区的经营;明初的经济与赋役制度;明中期社会矛盾的发展与张居正改革;明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明朝的对外关系;倭寇与抗倭战争;后金建国;明后期社会、政治矛盾尖锐;明末农民战争。

  二、清朝(鸦片战争前)

  清帝入主中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奠定疆域;政治、军事制度;社会经济的发展;清代中期各族人民起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三、明清(鸦片战争前)文化

  哲学;文学;史学、地理学;图书整理与编纂;科学技术。

  第三篇 中国近现代史

  主要测查应试者对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应试者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历程,掌握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形成的过程、基本内涵和历史意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科学评价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观察与思考现实问题,警惕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本篇内容包括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列强的野蛮侵略

  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二、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斗争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三、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觉醒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近代以来民族意识的觉醒及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起落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农民斗争的意义与局限。

  二、洋务运动的兴衰

  洋务事业的兴办;编练新式陆海军;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三、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

  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过程;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

  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二、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封建帝制的覆灭;中华民国的建立。

  三、辛亥革命的失败

  辛亥革命的失败;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潮流;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红船精神”。

  三、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制定革命纲领,发起工农运动;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四、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的军事实践

  开创革命军队的政治工作;组织领导工农武装斗争;建立党直接领导的武装;新型人民军队的定型。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党和红军建设纲领性文献的制定。

  二、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红军长征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面抗日战争。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二、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抗日救亡运动和共产党人与部分国民党人合作抗战;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全民族抗战开始。

  三、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四、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及其战略地位;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八路军、新四军在斗争中发展壮大;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及其基本经验。

  第七章 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国民党发动内战与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二、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新式整军运动和人民军队建设;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第三条道路的幻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二、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工业化的任务与发展道路;过渡时期总路线;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社会历史条件。

  三、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良好的开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二、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大跃进”及其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艰难的探索,深刻的教训。

  三、建设的成就和探索的成果

  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国防和军队建设;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若干重要原则。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

  一、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起步;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进展;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一、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十八大及其确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

  二、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五年来的成就与变革;新时代我国国际地位的历史性变化。

  三、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十九大的召开及历史意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第四篇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主要测查应试者对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基本理论与知识的掌握程度。

  要求应试者了解人类起源至公元 1500年世界史从原始、孤立、分散走向一体的过程和客观规律,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审视历史问题,克服各种唯心主义和民族狭隘主义偏见,掌握这一时期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真实内容和客观规律。

  本篇内容包括世界古代史、世界中世纪史。

  第一章 世界古代史

  一、人类早期文明

  原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和演进;人类知识、科学、艺术、宗教等的初始状态。

  二、早期文明的兴衰

  苏美尔、埃及文明的起源;不同的社会结构、政治经济制度及历史过程;印度河流域、希腊和爱琴海地区、黄河流域产生的文明成因以及不同特点;西亚、埃及、南亚、中国文明兴起、发展的过程。

  三、上古文明及其帝国时期

  波斯帝国;印度列国时期和孔雀帝国;希腊城邦的形成和古典时代;马其顿兴起与希腊扩张;罗马兴起与帝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公元前 2世纪到公元 2世纪西方东方的诸帝国。

  四、古代世界的衰落

  罗马帝国和充分发展的奴隶制逐步衰落;3世纪后爆发的严重社会危机;5世纪后逐步衰亡的历史过程;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形成;席卷亚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人类社会由孤立和分散开始向相互联系方向发展。

  第二章 世界中世纪史

  一、亚洲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唐代中国文化高度发展状况及其对周围国家的重点影响;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与中国历史的渊源;印度封建社会的形成和特点;伊斯兰教兴起的背景,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程;蒙古帝国的兴起,对外征服以及蒙古帝国的历史地位。

  二、欧洲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拜占庭帝国社会经济制度和封建文化对东欧和东南欧诸国的影响;东欧、东南欧诸斯拉夫国家从原始公社解体基础上过渡到封建国家;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和特点;英法百年战争、神圣罗马帝国、意大利分裂割据和西班牙国家的形成。

  三、中南非洲和美洲

  中南非洲、美洲的古代文明发展概况及其对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欧洲殖民主义者入侵改变了非洲、美洲发展的历史轨迹,打断了他们独立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五篇 世界近现代史

  主要测查应试者对世界近现代史基本理论与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应试者了解世界近代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人类历史由此开始了从分散到整体的形成过程;掌握 20世纪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是人类历史上变化最大、最快的世纪,也是世界各国先后进入现代化的旅程;掌握这一时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亚洲觉醒”、十月革命等革命高潮,开始了第三次科技革命。

  本篇内容包括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

  第一章 世界近代史

  一、西欧资本主义的扩张

  地理大发现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中世纪的“黑暗”;文艺复兴运动;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加尔文教;西欧资本主义扩张。

  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尼德兰革命爆发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美国式民主”;法国大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拉丁美洲革命运动。

  三、英国工业革命

  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及其主要发明;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工业革命及其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扩散。

  四、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9世纪初工人运动的发展;英国宪章运动兴衰及其历史意义;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及其组成部分;《共产党宣言》发表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第一国际及其在工人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巴黎公社的建立与伟大创举。

  五、世界主要国家民族民主运动

  英国 1824~1867年改革及工人运动;德国统一;意大利统一;俄国 1861年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及其意义;日本明治维新。

  六、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

  第二次工业革命;欧美资产阶级国家进入垄断后在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物质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西方列强 19世纪最后 20年进行的殖民扩张和掠夺;亚非拉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二章 世界现代史

  一、列宁关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学说的理论与实践

  布尔什维克党;列宁主义诞生;1905年革命;列宁关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学说。

  二、“亚洲的觉醒”

  亚洲觉醒的表现形式;亚洲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伊朗革命;中国辛亥革命;青年土耳其革命。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斗争;一战对各主要参战国的巨大影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及影响;不稳定的战后国际格局。

  四、俄国十月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欧洲革命风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

  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20世纪 20、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寻求克服危机的各种措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改善;德日意建立法西斯专政。

  六、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东方爆发的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西方爆发的标志;中国人民全面抗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二战对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七、20世纪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20世纪科学与技术的巨大成就;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深远;第三次技术革命;中国科教兴国战略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作用。

  八、两大阵营的对峙与战后国际关系

  两大阵营对峙格局;“冷战”的开始;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史发展的深刻影响。

  九、两极世界的结束和国际关系的加速演变

  第三世界崛起与两大阵营分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世界两极格局彻底结束;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欧美与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与调整;亚非拉地区国家的局势与发展;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趋势;“全球问题”的挑战。

  第六篇 文物遗产学

  主要测查应试者对文物遗产学基本理论和工作规范的掌握程度。

  要求应试者了解文物遗产及文物遗产学的基础知识,了解文物遗产主要门类的相关知识,掌握文物遗产的调查、保护与管理的原则与方法,掌握文物遗产的定名、分类与鉴定的原则

  与方法,运用文物遗产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和处理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本篇内容包括文物遗产概论,文物遗产学概论,文物遗产的定名、分类与鉴定,文物遗产主要门类概述,文物遗产的调查、保护与管理。

  第一章 文物遗产概论

  一、文物遗产的概念及特性

  文物遗产的概念及演变;文物遗产的范围;文物遗产的特性。

  二、文物遗产的价值

  历史性;艺术性;科学性;纪念性。

  三、文物遗产的作用

  文物遗产的史料作用;文物遗产的借鉴作用。

  第二章 文物遗产学概论

  一、文物遗产学发展史

  古代文物遗产研究;近代文物遗产研究与保护;现代文物遗产研究与保护。

  二、文物遗产学的任务

  文物遗产的研究;文物遗产的鉴定;文物遗产的保护管理。

  三、文物遗产学的理论与方法

  文物遗产研究理论;文物遗产研究方法的类型。

  第三章 文物遗产的定名、分类与鉴定

  一、文物遗产的定名

  文物遗产定名的原则;文物遗产定名的方法。

  二、文物遗产的分类

  文物遗产的复杂性和可划分性;文物遗产分类原则和方法;文物遗产分类法的选择原则。

  三、文物遗产的鉴定

  文物遗产鉴定的必要性;文物遗产鉴定的对象;文物遗产鉴定的主要内容;文物遗产鉴定的基本要求;文物遗产鉴定的主要方法。

  第四章 文物遗产主要门类概述

  一、古器物

  古器物的范围与种类;古器物的基本要素;古器物与专门史。

  二、古书画

  古书画的范围与种类;古绘画;古书法;碑帖拓本。

  三、古文献

  古文献的范围与种类;甲骨文;简牍;帛书与文书、古写本与古印本。

  四、古代文化史迹

  文化史迹的范围与种类;古代建筑;石窟寺与古石刻;古遗址;古墓葬;文化史迹网。

  五、近现代文物遗产

  近现代文物范围与种类;近现代不可移动文物;近代现代可移动文物;少数民族文物与民俗文物。

  第五章 文物遗产的调查、保护与管理

  一、文物遗产的调查与普查

  文物遗产调查的对象;文物遗产调查的形式包括日常调查、区域调查、专题调查、重点调查、配合工程调查、文物复查、试掘、文物普查等;文物遗产调查的准备工作;文物遗产调查的基本要求;文物遗产调查的管理。

  二、文物遗产管理的内容和手段

  文物遗产管理的范围;文物遗产管理的手段;文物遗产管理的具体要求。

  三、文物遗产保护维修原则与技术

  文物遗产保护维修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文物遗产保护维修技术的种类。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