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申论考题

首页 > 河南国家公务员考试 > 试题资料 > 申论考题

2019国考申论(副省级)_标准化解析

华图教育 | 2019-10-17 14:27

收藏

2019国考申论标准化解析(副省
 
第一题:根据“给定资料1”,概括S市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的举措。(10分)
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150字。
 
一、试题分析
任务说明:由“根据”可知该题的给定资料范围只有“给定资料1”,无需再浏览其他给定资料。“概括”是指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扩大其外延从而形成新的概念的逻辑方法。实质是概念的外延扩大化、由种概念向属概念的过渡以达到本质概念的过程。就本题而言,一定不是简单地摘抄给定资料,而是要把给定资料中的措施进行整合,并扩大其外延。“举措”说明了本题作答的核心要素,这就意味着从给定资料中概括的举措一定要是S市建设乡风文明的做法。
要求说明:准确:紧扣题目内容,精准反映给定资料内涵,语言表述规范准确。全面:涵盖题目所包含的核心要点,要点的提炼要准确到位,语言表述要周延。就本题而言,要把“S市乡风文明建设的举措”全部内容涵盖进去。不超过150字:表述时语言要精炼。
二、材料分析
1.S市积极响应十九大报告中“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将乡风文明建设放在全市发展大局中进行谋划,大力推动农村综合改革、美丽文明村居建设、基层大治理等工作,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加以部署。为加强基层治理,推动乡村振兴,今年3月13日,S市召开工作大会,对村居建设作了整体部署:到今年年底完成30个美丽文明和谐示范村建设,到2020年年底完成50个示范村居、5个标杆村居建设,按照典型引领、整体推进、总体提升的方针,将乡风文明建设进一步推向深入。
S市一直重视基层党建工作,大力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突出村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按照“党领导一切”原则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努力健全以党建为统领、以法治为核心的基层治理体系,通过党组织的有力领导,促进矛盾纠纷的化解和法治观念的强化,逐步提高乡风文明水平。【批注1】
今年S市选派了104名机关干部任村居第一书记,公开招考205名优秀大学生担任村干部,并推进基层党建下沉到村民小组,落实支部建在小组上。该市党建工作示范村A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农村党建要让群众更满意”的殷切期望,积极探索“党建+”融合基层治理发展模式,以党建引领基层自治、共治、法治、德治。【批注2】
S市注重提升城市形态,大力推动城市升级,“美城行动”从中心城区延伸到村居社区。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S市以改造乡村人居环境为核心,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升农村整体环境,取得了明显成效,绿化、美化水平显著提升。【批注3】
S市共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文化遗存的修缮和活化。全市现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28项,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共27人。S市坚持“一村居一品牌”的工作思路,挖掘提炼村居历史文化特色,打造村居文化品牌活动。【批注4】
目前全市已建成30个村居主题公园,143个农村公民道德讲堂,每个村居都设置了善行义举榜或好人榜,让核心价值观随处可见、随时可学、随心可感。 
S市不断加强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推进主题公园、标识景观、公益广告建设,开展农村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学习宣讲活动,引导村民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同时,S市还大力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深入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引导村民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知识水平、素质修养、行为操守等方面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批注5】
 
 
 
 
 
 
 
 
 
 
 
【批注1】做法:重视基层党建工作,健全以党建为统领、以法治为核心的基层治理体系。 
 
 
【批注2】做法: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优秀大学生村干部,探索“党建+”融合基层治理法治模式,以党建引领基层自治、共治、法治、德治。
 
【批注3】做法: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升农村整体环境。
 
【批注4】做法:加大资金投入,修缮和活化文化遗存,挖掘村居历史文化特色。
 
 
 
 
 
【批注5】做法: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和核心价值观教育,让核心价值观随处可见,并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深入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
 
  
三、要点整合
批注汇总 形成答案
【批注1】做法:重视基层党建工作,健全以党建为统领、以法治为核心的基层治理体系。
【批注2】做法: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优秀大学生村干部,探索“党建+”融合基层治理法治模式,以党建引领基层自治、共治、法治、德治。
【批注3】做法: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升农村整体环境。
【批注4】做法:加大资金投入,修缮和活化文化遗存,挖掘村居历史文化特色。
【批注5】做法: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让核心价值观随处可见,并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深入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
1.健全以党建为统领、以法治为核心的基层治理体系;
2.选派驻村居干部,推进基层党建下沉,探索“党建+”融合基层治理发展模式;
3.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升农村整体环境;
4.投入资金,挖掘提炼村居历史文化特色,修缮和活化文化遗存;
 5.加强硬件建设和价值观宣传教育,全面提升村民道德水平。
   
四、参考答案
 1.健全以党建为统领、以法治为核心的基层治理体系;
 2.选派驻村居干部,推进基层党建下沉,探索“党建+”融合基层治理发展模式;
 3.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升农村整体环境;
 4.投入资金,挖掘提炼村居历史文化特色,修缮和活化文化遗存;
 5.加强硬件建设和价值观宣传教育,全面提升村民道德水平。
五、评分标准
1.健全以党建为统领(1分)、以法治为核心的基层治理体系(1分);
2.选派驻村居干部,推进基层党建下沉,探索“党建+”融合基层治理发展模式(2分);
3.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升农村整体环境(2分);
4.投入资金,挖掘提炼村居历史文化特色,修缮和活化文化遗存(2分);
5.加强硬件建设(1分)和价值观宣传教育(1分),全面提升村民道德水平。
 
 
第二题:假如你是被派到Y县的调研组的一员,请根据“给定资料2”中的调研记录,就山岔村值得肯定的做法写一份调研报告提纲。(20分) 要求:(1)紧扣资料,要点完整;(2)内容具体,条理清晰;(3)不超过500字。
一、试题分析
任务说明:本题的作答任务是写一份调研报告提纲,并非一份完整的调研报告。提纲的基本结构包括标题、前言、主体和结语。此提纲主要是围绕着“山岔村的做法”,因此作答时无需考虑调查方式等要素,以调查得来的“经验”或“结果”为主体。本题的作答范围“给定资料2”是一份调研记录,在这份调研记录的基础之上进行加工处理。
要求说明:
紧扣资料:紧扣题目内容,精准反映给定资料内涵,语言表述规范准确。要点完整:涵盖题目所包含的核心要点,要点的提炼要准确到位,语言表述要周延。就是要求考生不能遗漏答题要点。内容具体:内容的细节方面很明确,不抽象,不笼统。条理清晰:能够理清观点或者事实之间的逻辑关系。包括观点或事实之间以及其内部的关系,一般而言其关系有并列、递进、包含、转折等。
二、材料分析
2.有着良好区位优势和自然条件的Y县城关镇山岔村,多年来却受人多地少、农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等因素制约,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为3800元,约三成的人口处在贫困线下。在各方努力下,该村2013年实现了整村脱贫,2015年建成省级美丽乡村,2016年被评为市级卫生村,2017年列入小康村建设项目。【批注1】日前,调研组对山岔村进行了调研,以下是调研记录:
村党支部书记L介绍说,为了彻底改变贫困面貌,2013年,村上联系帮扶单位省环保厅、相关银行,反映发展意见,争取帮扶资金,山岔村通过整合帮扶资金,建成了180 平方米的文化宣传基地,安装太阳能路灯10盏,硬化村内道路3公里,硬化西环路至山岔村道路3.5公里,还积极争取财政、建设、文化、扶贫等部门资金,实施了清溪小学及幼儿园新建工程。【批注2】
该村还积极鼓励农户成立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形成合作社式的劳作模式,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养殖业,并引导群众有计划地种植经济作物。
杨自龙家以前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原本东奔西走做临时工的他,在村党支部的鼓励下,争取到帮扶贷款90万元以及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协会所注入的资金30万元,牵头成立了吉隆田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先后搭建起17座大棚种植草莓。因为绿色环保,来采摘的人很多,经济收入年年增长。【批注3】
据记载,山岔村以前有九盘水磨,它们在清朝同治年间被焚烧殆尽。清光绪初年,本村村民王生贵、王好存父子重新修建一盘水磨,用于解决老百姓无处磨面的问题,加工场面十分红火。这盘具有传奇色彩的水磨保留到了今天,它不但让后人了解先辈生活,也激励了大家齐心奔小康的勇气,被Y县人民政府授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确立了‘一心多景、一轴三廊、四片联动’发展格局。”城关镇党委书记X如是说。他介绍,山岔村2014年被纳入了市级美丽乡村建设行列,城关镇抓住这一机遇,积极为该村出良策,确定以“传承九磨文化、做足山水文章” 为主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业。该村下决心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带动全村致富的一个新举措,依托自然资源,发挥山岔村天然水源的优势,彰显历史印记,融合文化元素,做活水的文章,打造避暑休闲的美丽村庄。【批注4】
L书记说,该村2014年修建了占地650平方米的老年文化活动广场,2015年利用省市县三级配套资金打造了占地7800平方米的水磨文化广场,2016年建成了2000平方米的人造草坪球场并精心打造了400米长的历史文化艺术墙。这些设施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而且使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社会风气也越来越好。
山岔村古时就因县八景之一的“烽火夕照”而负盛名。夕阳将落未落之时,晚霞赤红如血,涂遍半边天空,如一幅色彩溢漾的油画。置身此处,山川河流尽收眼底,其景象在夏日最为艳丽壮观。据此,山岔村2016年建成烽火夕照长城墙、山神庙观景平台和小游园,同时恢复了重阳民俗文化活动。【批注5】
我们村已通过省、市美丽乡村建设验收,打造了一个不要门票的乡村旅游景点。到这里来,能品野菜、听蛙声、忆水磨、体验农耕文化,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L书记高兴地告诉我们。
依托美丽乡村建设,部分村民办起了农家乐。周云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2014年市级美丽乡村建设时,他看到了商机,有效利用自家宅院,开办“农家乐”。“道路全部硬化,环境干净整洁,景观美丽还有故事,这吸引来了不少游客,生意一天比一天好,1个月纯利润有1万多元。”周云笑呵呵地说。【批注6】
L书记介绍说:“周云的农家乐开办为山岔村的乡村旅游业发展开了个好头,好多村民纷纷效仿,家庭收入开始增长,生活条件明显好转了。可是新的问题出现了,男人们一闲下来就喝酒,女人们一闲下来就传闲话。镇、村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我们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指示,大力倡导文明树新风。”他指着一些农家大门边墙说:“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一步就是从每一家找家训、立家规,然后制作成漂亮的牌子挂在门口,时时提醒着进出的每一个人。”他强调,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邻里亲近,做任何事都容易。
山岔村把家训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在全村范围内从家谱村史、牌匾楹联、经典家训中广泛征集好家训,使该村成为户户挂家训、家家立家规的“家训村”,以文明家风推动良好社会风气形成。【批注7】周云家的大门口贴的是“家庭和谐、邻里相亲”,对于周云来说,好的家训是他家庭和睦、创业致富的根本。周云说:“自从挂上了家训牌,全村的人就开始讨论张家或者李家的家风,不但监督别人,而且反观自己、要求自己、教育孩子、大家和睦相处,邻里亲近。”
 
【批注1】山岔村背景介绍。
 
 
 
 
 
【批注2】主动联系帮扶单位,多方筹集资金,强化了基础设施建设。
 
 
 
 
 
【批注3】鼓励农户成立合作社,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养殖业,引导群众有计划地种植经济作物,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批注4】依托山水自然资源优势,彰显历史印记,融合文化元素,致力于发展乡村旅游。
 
 
 
 
 
 
 
 
 
【批注5】广建文化场所,恢复民俗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社会风气转好。
 
 
 
 
 
 
【批注6】利用美丽乡村建设契机,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
 
 
 
 
 
 
 
 
 
【批注7】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以家风促推动良好的社会风气形成。
 
  
三、要点整合
批注汇总 形成答案
【批注1】山岔村背景介绍。
【批注2】主动联系帮扶单位,多方筹集资金,强化了基础设施建设。
【批注3】鼓励农户成立合作社,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养殖业,引导群众有计划地种植经济作物,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批注4】依托山水自然资源优势,彰显历史印记,融合文化元素,致力于发展乡村旅游。
【批注5】广建文化场所,恢复民俗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社会风气转好。
【批注6】利用美丽乡村建设契机,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
【批注7】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以家风促推动良好的社会风气形成。
 
【批注4】和【批注6】都在讲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合并为:利用美丽乡村建设契机,依托山水自然资源优势,彰显历史印记,融合文化元素,致力于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合并后的要点和【批注3】讲的都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做法,因此可以合并为一类,即千方百计的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鼓励农户成立合作社,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养殖业,引导群众有计划地种植经济作物;另一方面,利用美丽乡村建设契机,依托山水自然资源优势,彰显历史印记,融合文化元素,致力于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等。
【批注5】和【批注7】都在介绍山岔村改进社会风气的做法,因此可以合并为一类,即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一方面广建文化场所,恢复民俗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以家风推动良好的社会风气形成。
      
 
四、参考答案
山岔村调研报告的提纲
Y县城关镇山岔村原来受制于多重因素的制约、是典型的贫困村。在各方努力下、实现了整村脱贫、建成省级美丽乡村、被评为市级卫生村、列入小康村建设项目。经调研,发现诸多值得肯定的做法:
 一、主动联系帮扶单位,多方筹集资金,强化了基础设施建设。
 二、千方百计的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鼓励农户成立合作社,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养殖业,引导群众有计划地种植经济作物;另一方面,利用美丽乡村建设契机,依托山水自然资源优势,彰显历史印记,融合文化元素,致力于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等。
 三、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一方面广建文化场所,恢复民俗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以家风推动良好的社会风气形成。
五、评分标准
 
山岔村调研报告的提纲(1分)
Y县城关镇山岔村原来受制于多重因素的制约、是典型的贫困村(1分)。在各方努力下、实现了整村脱贫、建成省级美丽乡村、被评为市级卫生村、列入小康村建设项目(1分)。经调研,发现诸多值得肯定的做法(1分):
 一、主动联系帮扶单位(1分),多方筹集资金(1分),强化了基础设施建设(1分)。
 二、千方百计的增加农民收入(2分)。一方面鼓励农户成立合作社,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养殖业,引导群众有计划地种植经济作物(1分);另一方面,利用美丽乡村建设契机,依托山水自然资源优势,彰显历史印记,融合文化元素,致力于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等(1分)。
     三、注重精神文明建设(2分)。一方面广建文化场所(1分),恢复民俗活动(1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以家风推动良好的社会风气形成(1分)。
 
答案要点分类整合,4分。
 
第三题:某省政府举办了一个农村发展战略研习班,其中一项研习内容是“卢作孚的乡村建设构想”。假如你是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3”,围绕卢作孚的乡村建设理念及其现实意义,写一份导学材料,以指导学员更好地学习。(20分)要求:(1)内容全面、准确;(2)层次清楚,分条作答;(3)不超过600字。
一、试题分析
任务说明:本题的作答任务,是书写一份导学材料。其行文目的在于,对研习内容即“卢作孚的乡村构想”,进行整体地介绍和说明,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就文章的具体内容而言,应该紧密围绕卢作孚的“乡村建设理念及其现实意义”展开。 导学材料的格式,标题+称谓。标题,可以采取公文式写法:如关于卢作孚乡村构想的导学材料。
要求说明:
内容全面、准确:需要紧扣给定资料内容,精准反映给定资料内涵,呈现全部要点;层次清楚、分条作答:需要针对要点的不同属性分门别类,注意梳理要点之间的逻辑,分条分点作答;最后,注意字数要求,不超过600字。
二、材料分析
3.某学者发表文章,介绍了中国现代史上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在乡村建设方面做出的历史贡献。该文章摘录如下:
卢作孚于1893年出生在原四川省合川县一个世代农耕的
家庭。作为一个没有念过大学的农家子弟,他却创造了中国现代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教育史上的奇迹。卢作孚创办的民生公司是中国近现代最大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批注1】
1927年,卢作孚开始在中国西部开展以北碚为中心的嘉
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被誉为“北碚之父”,和晏阳初、梁漱溟并称中国现代史上“乡村建设三杰”。【批注2】他的核心思想是:中国的现代化,基础在“乡村现代化”。【批注3】他认为:“乡村是不断供给城市人口的地方。如因教育缺乏,供给的都是无知识的人口,那不惟于城市文明没有帮助,反而妨碍不小。乡村教育不发达,不但是乡村问题,而且变成城市问题了。”而“乡村经济事业如没有(和城市)同样的速度进展,亦必引起城市原料的恐慌”,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城市人口无休止地逐渐增多,更会成了城市问
题。”——这些近百年前说的话,仿佛针对的就是当下的现实。他始终抓住城市与乡村发展的关系,来思考中国的发展问题,从而突出乡村建设的基础意义,抓住了要害。【批注
4】
“乡村现代化”,既是一个奋斗目标,更规定了推动乡村运动的范围与方法。这也是最具启发性之处:从事乡村运动,既要落实为一个个具体问题(教育问题、救济问题等)的解决,但又不能局限于此,要有一个“乡村现代化”的大视野、大目标,既立足局部,又着眼全局。【批注5】
卢作孚在设计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时,一开始就提出了 “要将嘉陵江三峡布置成为一个生产的区域、文化的区域、游览的区域”的目标,并且具体规划为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建设、社会建设、环境建设、自治建设等几个方面。这表明,卢作孚的“乡村现代化”是一个“全面现代化”的概念,并不局限为物质的建设,而追求乡村政治、经济、文教、社会、环境的全方位的改革。【批注6】其一,卢作孚规划中的文化教育建设,不仅以“教育事业”为中心,而且把“研究事业”放在突出的位置。【批注7】在他看来,乡村建设必须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他因此强调服务于乡村建设的研究,“要注意应用的方面,有生物的研究,有理化的研究,有农林的研究,有医药的研究,有社会科学的研究”。后来北碚建立了西部科学院,就具体体现了他的这一思想。在城镇设立研究机构,当时这在全国是一个独创。其二,卢作孚特别重视社会建设。他不仅积极发展公共文化娱乐建设,创办博物馆、图书馆、运动场,而且大力推动“公共事业”,开展“社会工作的运动”,这背后又是“人”的建设。他要通过这些公共事业,培育新的“人民”:“皆有职业,皆受教育,皆能为公众服务,皆无(不良)嗜好,皆无不良习惯”。其三,他对环境建设也倾注极大热情,提出“凡有市场必有公园,凡有山水雄胜的地方必有公园”,他的理想是把北碚乡村建设实验区建设成“皆清洁,皆美丽,皆有秩序,皆可居住”的人间净土、乐园。其四,他在推动乡村社会建设时,特别关注的是,所有的公共事业,都要“大众出钱,大众出力,而且是大众主持。由这些具体的活动引起大众管理公共事务的兴趣,以形成大众管理公共事务的方式”。【批注8】
如何着手乡村现代化?卢作孚的回答是:“政治、经济、文化这三方面的建设诚当并重,但更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当集中一切力量于经济建设。” 【批注9】只有经济建设的发展,才能“增进人民的富力”,人民富裕了,才能增进其“完纳赋税的负担力”,从而增强国力。而卢作孚更要强调的,是“经济活动为国家最大多数人所必须参加的活动”,经济建设是最能动员最广泛的民众参与的。【批注10】
他自己也身体力行,以民生实业公司总经理和北碚峡防局局长的双重身份,动员民生实业公司的财力、物力和人才、技术优势,全力支持北碚峡区的乡村建设,着手五大工程建设,即投资煤业,开创峡区煤矿业;投资交通业,修筑铁路;投资纺织业,建立大明染织厂;投资科学研发,创建科学院、博物馆;投资教育,创办兼善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企业养学校。而民生公司自身也从中获得了发展新机遇;不仅获得经济利益,而且利用乡村建设所提供的良好的社会、学习环境,培训了近千名的建设骨干人才,卢作孚力图构建一个“以工辅农,工(工商业)农(乡村建设)互动” 的发展模式,其意义和影响是深远的。这一点在强调以工哺农,建设新农村的今天,就看得更加清楚了。【批注11】
卢作孚乡村建设思想最核心的一个层面,即他所提出的“训练人是一切问题的中心问题”的命题与任务。他提出以 “人人都能自立,人人都能立人”为乡村建设的根本目标。这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乡村现代化建设最终要落实到“立人”,即我们今天所说的“人的现代化”。二是乡村现代化建设又要依靠“人人都能自立”的建设者去推动。【批注12】
 
 
【批注1】卢作孚的简介:卢作孚先生于1893年出生在原四川省合川县一个世代农民家庭,是著名的实业家,其创办的民生公司是中国近现代最大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之一,创造了中国现代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教育史上的奇迹。
【批注2】卢作孚的介绍:是中国现代史上“乡村建设三杰”之一,被誉为“北碚之父”。
【批注3】理念:乡村建设的意义非常重大,乡村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基础。
 
 
 
 
【批注4】现实意义:从城乡发展关系的层面思考乡村建设,对科学规划农村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批注5】理念:将宏观视野和具体问题相结合,有助于明确推动乡村运动的范围和方法。
 
 
 
 
 
 
【批注6】理念:乡村建设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包括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环境、自治等多方面。
【批注7】现实意义:加强基层科学研究。
 
 
 
 
 
 
 
 
 
 
 
 
 
【批注8】现实意义:培育新人民,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基层治理。
【批注9】理念:乡村建设的过程应该将政治、经济、文化并重,但经济建设是中心。
 
【批注10】现实意义:提高人民收入,提升国力,提升大众参与意识。
 
 
 
 
 
 
【批注11】现实意义:“工农互补”的发展方式,表明应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行业共同参与的“乡村建设联动模式”。
 
 
 
【批注12】理念:乡村建设的根本目标是“自立”和“立人”。
 
  
三、要点整合
批注汇总 形成答案
【批注1】卢作孚的简介:卢作孚先生于1893年出生在原四川省合川县一个世代农民家庭,是著名的实业家,其创办的民生公司是中国近现代最大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之一,创造了中国现代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教育史上的奇迹。
【批注2】卢作孚的介绍:是中国现代史上“乡村建设三杰”之一,被誉为“北碚之父”。
【批注3】理念:乡村建设的意义非常重大,乡村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基础。
【批注4】现实意义:从城乡发展关系的层面思考乡村建设,对科学规划农村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批注5】理念:将宏观视野和具体问题相结合,有助于明确推动乡村运动的范围和方法。
【批注6】理念:乡村建设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包括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环境、自治等多方面。
【批注7】现实意义:加强基层科学研究。
【批注8】现实意义:培育新人民,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基层治理。
【批注9】理念:乡村建设的过程应该将政治、经济、文化并重,但经济建设是中心。
【批注10】现实意义:提高人民收入,提升国力,提升大众参与意识。
【批注11】现实意义:“工农互补”的发展方式,表明应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行业共同参与的“乡村建设联动模式”。
【批注12】理念:乡村建设的根本目标是“自立”和“立人”。
【批注1、2】卢作孚的简介:
卢作孚先生于1893年出生在原四川省合川县一个世代农民家庭,是著名的实业家,其创办的民生公司是中国近现代最大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之一,创造了中国现代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教育史上的奇迹,是中国现代史上“乡村建设三杰”之一,被誉为“北碚之父”。
【批注3、5、6、9、12】卢作孚关于乡村建设的理念:(1)乡村建设的意义非常重大,乡村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基础。(2)乡村建设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包括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环境、自治等多方面。(3)乡村建设的过程应该将政治、经济、文化并重,但经济建设是中心。(4)乡村建设的根本目标是“自立”和“立人”。
【批注4、7、8、10、11】其理念的现实意义:其理念的现实意义有:(1)从城乡发展关系的层面思考乡村建设,对科学规划农村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2)将宏观视野和具体问题相结合,有助于明确推动乡村运动的范围和方法。(3)“工农互补”的发展方式,表明应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行业共同参与的“乡村建设联动模式”。(4)对于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大众参与意识、加大基层治理力度等都有重要作用。
 
   
四、参考答案
卢作孚先生于1893年出生在原四川省合川县一个世代农民家庭,是著名的实业家,其创办的民生公司是中国近现代最大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之一,创造了中国现代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教育史上的奇迹,是中国现代史上“乡村建设三杰”之一,被誉为“北碚之父”。
卢作孚先生关于乡村建设的理念内涵丰富:(1)乡村建设的意义非常重大,乡村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基础。(2)乡村建设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包括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环境、自治等多方面。(3)乡村建设的过程应该将政治、经济、文化并重,但经济建设是中心。(4)乡村建设的根本目标是“自立”和“立人”。
其理念的现实意义有:(1)从城乡发展关系的层面思考乡村建设,对科学规划农村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2)将宏观视野和具体问题相结合,有助于明确推动乡村运动的范围和方法。(3)“工农互补”的发展方式,表明应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行业共同参与的“乡村建设联动模式”。(4)对于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大众参与意识、加大基层治理力度等都有重要作用。
五、评分标准
卢作孚先生于1893年出生在原四川省合川县一个世代农民家庭,是著名的实业家,其创办的民生公司是中国近现代最大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之一,(1分)创造了中国现代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教育史上的奇迹,是中国现代史上“乡村建设三杰”之一,被誉为“北碚之父”(1分)。
卢作孚先生关于乡村建设的理念内涵丰富:(1)乡村建设的意义非常重大,乡村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基础(2分)。(2)乡村建设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包括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环境、自治等多方面(2分)。(3)乡村建设的过程应该将政治、经济、文化并重,但经济建设是中心(2分)。(4)乡村建设的根本目标是“自立”和“立人”(2分)。
其理念的现实意义有:(1)从城乡发展关系的层面思考乡村建设,对科学规划农村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2分)。(2)将宏观视野和具体问题相结合,有助于明确推动乡村运动的范围和方法(2分)。(3)“工农互补”的发展方式,表明应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行业共同参与的“乡村建设联动模式”(2分)。(4)对于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大众参与意识、加大基层治理力度等都有重要作用(2分)。
语言表达2分。
 
第四题:根据“给定资料4”,谈谈你对“作为精神资源的乡村文化”的理解。(10
分)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 250 字。
一、试题分析
任务说明:申论中对于句子的解释要结合语境。本题的作答任务是理解“作为精神资源的乡村文化”,就本题而言,考生无法对其产生直观感受,故要认真读“给定资料 4”,在语境中去解释其含义。直面“作为精神资源的乡村文化”,我们需要理解的便是为什么把乡村文化作为精神资源,这么阐述的理由是什么。
要求说明:
准确:紧扣题目内容,精准反映“给定资料 4”内涵,语言表述规范。全面:涵盖题目所包含的核心要点,要点的提炼要准确到位,语言表述要周延。有条理:说明答案呈现要有层次。注意:这类对于词、句的理解和解释一定要结合语境,避免模式化及主观代入。
二、材料分析
4.关于如何重新认识乡村生活的意义,有学者撰文指出:
美国作家梭罗曾经倡导一种简朴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他 28 岁时只身一人来到家乡城外的瓦尔登湖,自建小木屋,自耕自食两年有余,“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可以说,梭罗在乡村生活中重新发现了我们在城市的现代文明中过分重视物质资源而失去的东西,进而启发我们思考“作为精神资源的乡村文化”【批注1】对人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人在乡村中,最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熏陶。“人在自然中”,真正地“脚踏大地,仰望星空”,这本身就是一个最基本、最重要、最理想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是最基本、最重要、最理想的教育状态。别的不说,单是在乡居生活中能够每天“按时看日出”(这是作家福楼拜提出的一个著名的生命命题),就足以使我们感悟生命的意义,尽享生命的欢乐了。梭罗曾因看早晨的阳光,而产生“黎明的感觉”,即每天都以新的眼光,以一种新鲜感去重新观察、重新发现已经司空见惯的生活,从而获得新生。作家M 说,在大自然中,“体验阳光,体验美,体验幸福,体验纯净,体验温馨,体验柔情,体验思念和怀想,这样的精神生活,这样的心理空间,实在太有魅力”。正是在大自然中,我们成为一个“精神明亮的人”,这才是一个健康的人。【批注2】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书写的“地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希腊神话里的英雄安泰,他在失败之时总是投向大地,从母亲那里获得力量。鲁迅对故乡民间世界的依恋也颇类似于此。民间文化伴随着童年记忆构成他回忆中极具温情的人生体验,他对民间风俗的津津乐道,对民间人物不无温情的回顾都表现出民间文化对他的吸引力。鲁迅正是在他家乡的民俗、民间文化的熏陶下被培育出来的。【批注3】
在中国,有一位当代作家H,他也在农村建屋,自由游走、生活在城市与乡村之间。H 认为,人们对乡村的“投奔”,实质上是在投奔乡村所呈现的“文明意义”,这种 “文明意义”有三:其一是自然造化的“没有一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个异性”,而这样的个异性在严格雷同的 “技术高精度”和大量重复的“规模经济”中已经被完全屏除。其二是“永恒”的感觉,“除了不老的青山、不废的江河、不灭的太阳,还有什么东西更能构建与不朽精神相对应的物质形式”。其三是“共有共享”的理想,【批注4】“大自然无比高远和辽阔的主体,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无法被任何人专享与收藏,只可能处于人类共有和共享的状态”。【批注5】
 
 
 
 
【批注1】概念:乡村文化倡导简朴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重视精神资源。
 
 
 
 
 
 
【批注2】乡村文化的意义:感受到大自然的熏陶,感悟生命的意义,尽享生命的欢乐,成为一个健康的人。
 
 
 
 
 
【批注3】乡村文化的意义:民间世界、民间文化、民间风俗对人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能够熏陶培养人。
 
 
 
 
 
 
 
 
【批注4】乡村文化的意义:乡村文化具有“个异性”“永恒的感觉”和“共有共享”的理想,呈现出“文明意义”。
 
【批注5】乡村文化的意义:众多作家都受到了乡村文化的熏陶和培育,对其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要点整合
批注汇总 形成答案
【批注1】概念:乡村文化倡导简朴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重视精神资源。
【批注2】乡村文化的意义:感受到大自然的熏陶,感悟生命的意义,尽享生命的欢乐,成为一个健康的人。
【批注3】乡村文化的意义:民间世界、民间文化、民间风俗对人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能够熏陶培养人。
【批注4】乡村文化的意义:乡村文化具有“个异性”“永恒的感觉”和“共有共享”的理想,呈现出“文明意义”。
【批注5】乡村文化的意义:众多作家都受到了乡村文化的熏陶和培育,对其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批注1】乡村文化表层含意:乡村文化倡导简朴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重视精神资源。
【批注2、3、4、5】深层含义之乡村文化的意义;乡村生活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熏陶,感悟生命的意义,尽享生命的欢乐,成为一个健康的人;民间世界、民间文化、民间风俗对人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众多作家都受到了乡村文化的熏陶和培育,对其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乡村文化具有“个异性”“永恒的感觉”和“共有共享”的理想,呈现出“文明意义”。
   
四、参考答案
乡村文化倡导简朴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重视精神资源。
作为精神资源的乡村文化的意义重大:(1)众多作家都受到了乡村文化的熏陶和培育,对其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2)乡村生活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熏陶,感悟生命的意义,尽享生命的欢乐,成为一个健康的人;(3)民间世界、民间文化、民间风俗对人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4)乡村文化具有“个异性”“永恒的感觉”和“共有共享”的理想,呈现出“文明意义”。
 
五、评分标准
表层含意2分,深层含义四条,每条2分。
第五题:“给定资料5”结尾写道:“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人造文明和自然文明,都是应该而且可以互补的;理想的生活状态可能还是在城、乡之间自由游走。”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自选角度,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字数1000~1200字。
一、试题分析
任务说明:题干中明确要以“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人造文明和自然文明,都应该而且可以互补的;理想的生活状态可能还是在城、乡之间自由游走。”这句话引发思考写一篇文章,深入理解“既要注重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同时做到人造文明和自然文明的融合”。题干分号后“理想的生活状态可能还是在城、乡之间自由游走。”更多是在强调城镇一体化达到的理想状态,这一点在文章中可以展开论述。
要求说明:
自选角度:自行选择行文方向,为立意打基础。
见解深刻需要在论证下功夫,能体现对某一个观点思辨性的思考,在本文中则要能对未来城镇化“两条腿”并行的做法进行深入分析。
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可以使用给定材料提供的信息,也可以使用材料之外的信息。 
思路清晰、语言流畅:行文脉络明了,语言通顺。
二、材料分析
5.“城市和农村要互补发展。”【批注1】某官员日前指出,“有些经济学家总是简单地认为,只要把农村的人口搬到城市里来,就完成了城镇化,生产效率会自动提高,社会分工会自动推进,这其实是有问题的。”该官员特别强调了一个误区,即将城乡一体化变为城乡“一样化”。【批注2】当前,村庄大量被拆,数量急剧减少,部分基层干部梦想一步就把农村变成城市。其所造成的后果不是城乡互补发展,而是城乡“一样化”,这不仅可能导致宝贵的乡土旅游资源的丧失,也不利于现代化农业的建设。【批注3】
据此,该官员认为,未来的城镇化发展应该坚持“两条腿”并行,城市、农村协调统一,宜城则城、宜乡则乡,统筹区域发展、体现地方特色、做好产业支撑、保证公共服务、保护生态环境,让农村和城市同样美丽。【批注4】有专家指出,我们在城乡关系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他认为,不是城市文明高于农村文明,也不是农村文明高于城市文明,两者是相互依存、功能互补的关系,所以既不能把城市文明凌驾于乡村文明之上,也不能把乡村文明凌驾于城市文明之上。
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人造文明和自然文明,都是应该而且可以互补的;理想的生活状态可能还是在城、乡之间自由游走。【批注5】
【批注1】提到中心论点。
城市与农村不可此消彼
长,要互补发展。
 
【批注2】特别强调了一个
城镇化建设的误区
 
【批注3】这种错误的城镇
化建设存在的危害是巨大的。
 
【批注4】提出文章核心论点,坚持“两条腿”并行,城市、农村协调统一。
 
 
 
【批注5】作文题干的出处,但要想对划线句子深入理解,需要我们结合联系给定全部资料作答。
 
  
资料说明:
资料1:S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举措。
资料2:Y县山岔村乡村建设的事迹。
资料3:卢作孚乡村建设的构想。
资料4:乡村文化是精神资源。
资料5:城市化建设的误区及正确认识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关系。
资料1、资料2、资料3都提到了乡村建设的具体构思与措施。
资料4:谈到乡村文化的重
要性。
 
三、参考文章
城乡文明互补 实现理想生活
 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当今两种不同的生活形态,而其分别塑造的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是两种不同的文明类型,没有高下之分,统一于当今现代文明的建设之中。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始终是人类不懈的追求,而理想的生活状态既离不开人造文明的保障,也离不开乡村文明的滋养,二者之间应该是互补的,不能割裂。
  城市文明更多代表了现代文明,代表了科技的进步、高大的建筑、便捷的生活,这是很多人所追求的生活状态。城市里有大量的人流、资源与机会,城市化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指标,追求城市生活也是人类进步的主要标志。更重要的是,城市文明的建设与推动不仅惠及的是城市本身,也惠及到农村。前已述及,城市文明是技术文明的代表,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创造了更为丰富的物质资源。物质的极大丰富也使农村摆脱了日日耕作的辛苦,村民有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发展自我。此外,技术发展也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资源的流通。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得益于科技的快速发展。最近几年农村电商的高速发展正是依靠着高科技,借助于网络,让更多更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农产品走出乡村,走进了城市,走向了世界,为其发展注入了新生的活力。
  从一般认识上来理解,乡村文明是一种悠闲、亲近自然的生活状态。乡村文明是基础文明,为城市文明提供不竭的发展动力。乡村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源储备,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没有乡村农业的支撑,没有足够自给自足的粮食,城市中人口的生存便成了问题,更何谈文明的发展了。除此之外,乡村还为城市提供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矿物资源、材料资源等等,这些资源为现代的工业文明、科技文明提供了巨大的能量。另一方面,当前快速的城市化也带来诸多问题,比如生活节奏过快、压力大,交通拥堵,环境压力大等。而乡村文明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蓝天、碧水,是自然风光,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农耕生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闲适、一种淡然、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让在城市生活的、压力过大的人们适度游走在城乡之间也可以提高生活质量。
  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是现代文明的一体两面,必须共同发展,不可偏废,乡村文明是现代文明的基础,我们必须认识到其物质的、朴素的、传统的一面。没有乡村文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仿佛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可能走得长远。而城市文明是现代文明的动力,其象征着活力、创新和力量。高科技的快速发展给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都注入了活力,使得城市和乡村都能摆脱最原始的物质追求,进入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的层面。我们不能刻意固守乡村文明,只守着传统而不思进取,那样我们的发展就没有了动力;同时我们也不能只强调城市文明的发展,而忽视了传统和基础,那样我们的发展就没有了内在和灵魂。
  总而言之,乡村文明和城市文明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缺一不可、不可偏废。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共建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使二者共同发展,共同前进。
四、评分标准
一、评分标准
一等(34~40分):全面符合作答要求,中心论点紧扣“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的关系,并点明“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不可此消彼长,要互补发展。
(一)切合题意,立意明确;
(二)内容充实,联系实际,举例贴切;
(三)思路明晰,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四)语言流畅,书写规范工整。
以37分为基准,适当浮动。基本具备以上条件者,可获基准分;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适当加分;反之,酌情减分。
 
二等(25~33分):基本符合作答要求,中心论点紧扣“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的关系。
(一)符合题意,立意较为准确;
(二)内容较充实,能够联系实际,举例适当;
(三)思路清楚,结构完整,层次清楚;
(四)语言通顺,书写规范工整。
以29分为基准,适当浮动,基本具备以上条件者,可获基准分;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适当加分,反之,酌情减分。
 
三等(15~24分):不完全符合作答要求,即点到“城市文明”“乡村文明”,但没有深入阐述;或只是论述了“城市文明”或“乡村文明”的某一方面。
(一)不完全符合题意,立意较为模糊;
(二)有一定内容,联系实际不足,缺少例证或举例不当;
(三)思路基本清楚,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书写基本规范。
以20分为基准,适当浮动,具备以上条件者,可获基准分;某一方面略好,适当加分;反之,酌情减分。
 
四等(0~14分):不符合作答要求
(一)完全背离题意;或观点有严重错误;或立意模糊;
(二)拼凑资料,基本上转述或完全抄袭给定资料;
(三)通篇分条列项,文章类似细化的提纲;
(四)字数500字以下者。
以7分为基准,适当浮动,答卷中出现以上情况之一者,得基准分;某一方面略好的,适当加分;反之,酌情减分。
 
二、评阅方法
采用结合样卷、整体观照、分等赋分的方法进行评阅。阅卷老师依据评分标准,首先从整体上对所阅文章做出判断,确定其等次,然后在所确定的等次内,围绕基准分,结合评价要素,适当上下浮动,考虑扣分项,最后给定分数。
(一)通篇阅读,整体观照;
(二)等内斟酌,上下调整;
(三)考虑扣分项:标题、错别字、标点有错;
(四)确定得分。
 
三、其它事项
(一)700字以上不足1000字,每少50字扣1分;
(二)600字以上不足700字,一般在三等及以下赋分;
(三)不足500字,一般按四等赋分;
(四)缺少标题,扣2分;仅有标题,得2分;
(五)错别字较多,标点符号不规范,酌情扣分,最多扣3分;
(六)特殊试卷,提交专家组。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