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学科专业知识

首页 > 河南教师招聘考试 > 教师招聘考试 > 备考资料 > 学科专业知识

2017河南招教考试教综必刷2300题参考答案及解析-心理学9.6

河南华图 | 2017-05-23 16:39

收藏

推荐:华图河南教师招聘考试“百日学习计划”

推荐:2017河南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综必刷2300题参考答案汇总

   第六节 态度与品德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社会规范及其价值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2.答案:C

  解析:科尔伯格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

  3.答案:B

  解析:道德发展既表现为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又依赖于道德判断力和逻辑思维力的提高。

  4.答案:D

  解析:位于需要层次底部的四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被称为缺失需要,它们是个体生存所必需的基本需要。

  5.答案:B

  解析:儿童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其主要特征表现为:(1)早期的符号功能; (2)思维的不可逆性 ;(3)认为外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即所谓的泛灵论;(4)认为其他的所有人跟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表现为不为他人着想,一切以自我为中心;(5)本阶段儿童在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时往往忽略其他的方面,即思维具有刻板性;(6)与思维的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特点相联系,儿童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6.答案:D

  解析: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二是想像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像而发生的情感体验;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故本题选D。

  7.答案:A

  解析:德育过程一般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 ,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

  8.答案:A

  解析:对某种道德行为(包括他人和自己)的善恶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称为道德判断能力

  9.答案:C

  解析:班杜拉通过儿童的观察学习实验提出了社会学习品德理论。

  10.答案:C

  解析: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11.答案:D

  解析: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12.答案:B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13.答案:A

  解析:品德不良违法犯罪多发生在这个时期。根据研究,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

  14.答案:B

  解析:前习俗水平

  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儿童评定行为好坏着重于行为的结果,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儿童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所以第二阶段的观点经常被视为道德相对主义

  15.答案:C

  解析: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16.答案:A

  解析:前习俗水平

  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儿童评定行为好坏着重于行为的结果,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儿童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所以第二阶段的观点经常被视为道德相对主义

  17.答案:C

  解析:他律阶段。5—8岁儿童。他律阶段的儿童完全接受成人的指令;把规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来源于外部,具有权威性,不可协商的;完全服从于成人或规则就是对的;错误的程度是由破坏的数量而定的。

  18.答案:A

  解析: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9.答案:A

  解析: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儿童认为,道德法则只是一种社会契约,可以改变,不能以不变的规则去衡量人。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儿童已具有抽象的以尊重个人和个人良心为基础的道德概念。认为个人一贯地依据自己选定的道德原则去做就是正确的。

  20.答案:B

  解析: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1.答案:D

  解析:根据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中三种动机之一的替代性,为了避免影片的消极影响可以采用“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方法。

  22.答案:A

  解析: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23.答案:D

  解析: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4.答案:B

  解析:1932年,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个系统地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根据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的考察和研究,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有序的阶段:(1)前道德阶段(0—4岁)。儿童还不能把自己与外界区分开来,将自己与外界混为一谈,以为自己就等同于外界,没有和外界共处的规则意识。(2)他律阶段(4—8岁)。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依据外在的规则做出的,他们的道德标准只取决于是否服从这些成人给予的外在规则,道德判断只注意外在的行为结果,而不关注内在的动机,受自身之外的道德规则所支配,具有被动性和客体性。(3)自律阶段(8—12岁)。这一阶段的道德判断已经从外在的客体性转向内在的主体性,不再简单地服从外部的道德规则,而是用公正、平等、责任去进行判断,认识到规则是共同约定的,要反映共同的利益,而不是成人的权威或霸权。皮亚杰认为,只有当儿童的道德判断达到了自律水平时,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道德。

  25.答案:D

  解析: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个体将外在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转化为自身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它不是先天禀赋,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

  26.答案:C

  解析:王军虽然知道不能迟到,但是不能够坚持早去,这说明道德意志水平薄弱,对王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应在于提高其道德的意志水平。故本题选C。

  27.答案:C

  解析:“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一个国家的军队主帅是可以改变的,但是即使是普通人,志气也不能被改变。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要有坚定的志向的。故本题选C。

  28.答案:C

  解析:认知失调理论是由费斯廷格提出的。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在费斯廷格看来,所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比如你本来想帮助你的朋友,实际上却帮了倒忙。费斯廷格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如你和你喜欢的人一起郊游或不理睬与你有过节的另一个人。但有时候态度与行为也会出现不一致,如尽管你很不喜欢你的上司夸夸其谈,但为了怕他报复你而恭维他。故本题选C。

  29.答案:C

  解析:认知失调理论是由费斯廷格提出的。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在费斯廷格看来,所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比如你本来想帮助你的朋友,实际上却帮了倒忙。费斯廷格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如你和你喜欢的人一起郊游或不理睬与你有过节的另一个人。但有时候态度与行为也会出现不一致,如尽管你很不喜欢你的上司夸夸其谈,但为了怕他报复你而恭维他。故本题选C。

  30.答案:C

  解析:从说服的任务和效果看,正面的观点和材料能在短时间见效,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而同时提供正反两面的论据和资料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长期稳定的态度。故本题选C。

  31.答案:D

  解析: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故本题选D。

  32.答案:D

  解析:皮亚杰认为,5岁以前是“无律期”,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还谈不上道德发展。故本题选D。

  33.答案:D

  解析: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1)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2)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其中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是道德推理的髙阶段。故本题选D。

  34.答案:C

  解析:小学生常常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主要原因是他们不善于分析具体情境后再采取合理的行为方式与方法,或不具有某些行为技能。遇到这类情况时,教师首先应当肯定他们的动机,而后指出思考不周、行为不当的问题,或者通过交谈、集体讨论让学生自己做出必要的结论。故本题选C。

  35.答案:C

  解析: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在克服困难中自觉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以实现既定目标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是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题中该学生的道德意志需要提高。故本题选C。

  36.答案:C

  解析: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故本题选C。

  37.答案:A

  解析:前习俗水平中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要求的满足,偶尔也来自对他人需要的满足。在进行道德评价时,他们开始从不同角度将行为与需要联系起来,但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他们会认为,海因茨应该去偷药,谁让那个药剂师那么坏,便宜一点就不行吗。故本题选A。

  38.答案:C

  解析:不能抗拒诱惑显然是意志薄弱。故本题选C。

  39.答案:A

  解析: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是以服从权威为主要特点的。此阶段,儿童思维正在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思维具有刻板性,作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尺度,反应在道德判断上的主要表现是单纯以数量判断错误的大小。故本题选A。

  40.答案:D

  解析: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这一阶段的学生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故本题选D。

  41.答案:B

  解析: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对行为的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行为受外界的压力,而不是内在的需要。故本题选B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CD

  解析: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2. 答案:ABCD

  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

  3.答案:ABC

  解析:分为前习俗,习俗和后习俗三个水平。

  4.答案:AC

  解析:前习俗水平

  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儿童评定行为好坏着重于行为的结果,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儿童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所以第二阶段的观点经常被视为道德相对主义

  5.答案:CD

  解析: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6.答案:ABCD

  解析:学习心理包括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迁移、知识学习、技能学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态度和品德的培养。

  7.答案:ABCD

  解析: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

  8.答案:ABCD

  解析:态度与品德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实质、结构一致,但范围和内化程度不同。

  9.答案:ACD

  解析:道德认知和态度定势是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10.答案:AC

  解析:在选项BDE中,应当提供正反两方面的材料。

  11.答案:ABCDE

  解析: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也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从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性格化。

  12.答案:ABD

  解析: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识

  水平 。

  13.答案:ACE

  解析:皮亚杰提出儿童道德判断是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具体可分四个阶段。

  14.答案:ABCD

  解析:依从阶段的行为特点。

  15.答案:BDE

  解析:若家长对待子女过分严格或放任,则孩子更容易产生不良的、敌对的行为。故以上选项为合理的。

  16. 答案:ACDE

  解析: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分为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外部条件包括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内部条件即个人信念。

  17.答案:ACD

  解析:一般认为,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三、判断题

  1.答案:错误

  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

  2.答案:正确

  解析: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3.答案:正确

  解析:相对于小学阶段,初中生的道德意志水平继续发展。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