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考试考题

首页 > 河南教师招聘考试 > 教师招聘考试 > 考试考题

2022年河南济源市教师招聘考试试题(解析)

网络 | 2022-08-18 19:44

收藏

2022年济源市教师招聘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C【图图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学习者广泛的兴趣爱好、注意从多方面获取知识,体现了全面发展的学生观和教育理念,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2.A【图图解析】亲知闻知说知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墨子提出的人们获取知识的三种主要途径。亲知是指人们亲身实践得来的知识,它是从“践行”中得来;闻知,主要指从别人(古人、前人、旁人)那里通过耳闻目睹(包括文字记载)获取来的知识;说知,则是人们根据耳闻目睹的情况、资料,通过思考、演绎、想象而推理出来的结论。
3.D【图图解析】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物质条件而凭空产生,但同时又是从以往教育发展而来的,都与以往教育有着渊源关系,正因为教育具有这种继承性,在同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家,会有不同特色的教育;不同民族的教育会表现出不同的传统和特点。
4.C【图图解析】本题考查新课改的学生观。孙老师的说法违背了新课改的学生观,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其中,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题干中孙老师把学生看成是统一的产品,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故本题选C。
5.B【图图解析】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就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与生态领域。
6.C【图图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现代学制。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是分支型学制,这种学制既有上下级学校间的相互衔接,又有职业技术学校横向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立体式的学制。故本题选C。
7.D【图图解析】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是指:个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尽可能多方面发展;个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个人的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与方法。
8.C【图图解析】定性研究是确定事物本质属性的科学研究,研究者运用历史回顾、文献分析、访问、观察、参与经验等方法获得处于自然情境中的资料,并用非量化的手段对其进行分析、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定性研究更强调意义、经验(通常是口头描述)、描述等。定量研究设计的主要方法有调查法、相关法和实验法。
9.C【图图解析】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往往是那些比较自卑、性格内向,或者因为成绩不佳,在班级、学校受到冷遇的学生。他们对班级、学校、社会的一系列集体活动缺乏热情,反应冷淡,缺乏上进心和责任感,但还未达到与班级、学校、社会公开对抗的地步,处在中间状态。这类非正式群体的弹性非常大,如果教育、管理、引导得好,能够促使其向积极的方向转化,否则,就会促使其向更坏的方向发展。
10.B【图图解析】课堂管理功能主要体现在:1.维持功能课堂管理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持久地维持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效地排除各种干扰因素,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2.促进功能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是指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够增强、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3.发展功能课堂管理本身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行为准则,促进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帮助学生获得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逐步走向成熟
11.A【图图拓展】纵向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从易到难、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形象的先后顺序组织课程内容。该老师的做法符合纵向组织。故选A。
12.A【图图拓展】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是教育行政部门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①教学科目的设置;②学科顺序;③课时分配;④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其中,教学科目的设置指的是课程设置,这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故选A。
13.C【图图拓展】形式教育论认为教育的任务在于训练心灵的官能。身体上的各种器官,只有用操练使它们发展起来;心智的能力,也只有用练习使它们发展起来。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发现那些能够最有效地训练学生各官能的心智能力。故本题选C。
14.C【图图拓展】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如果一个测验在反复使用或以不同方式使用都能得出大致相同的可靠结果,那么这个测验的信度就较高,否则,信度则较低。本题以不同的方式使用都能得到大致相同的结果,说明信度高。故选C。
15.D【图图拓展】个体内差异评价又称为自身评价,既不是在被评价群体之内确立基准,也不是在群体之外确立基准,而是对被评价个体的过去和现在相比较,或者是对其若干侧面进行比较。故本题选D。
16.B【图图解析】复式教学,是由一个教师在同一教室、同一节课内,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教师直接教学和学生自动作业交替进行。故本题选B。
17.D【图图拓展】指导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不能就事论事,而应把评价和指导结合起来,不仅使被评价者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而且为其以后的发展指明方向。故选D。
18.B【图图拓展】裴斯泰洛齐被称为“慈爱的儿童之父”。他主张教育遵循自然、使儿童自然发展,最早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故本题选B。
19.C【图图拓展】可逆性的出现是守恒获得的标志,也是具体运算阶段出现的标志。儿童能反向思考他们见到的变化并进行前后比较,思考这种变化如何发生的。守恒是指个体能认识到物体固有的属性不随其外在形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特性。儿童最先掌握的是数目守恒,年龄一般在6~7岁,接着是物质守恒,在7~8岁之间出现,而几何重量守恒和长度守恒在9~10岁左右,而体积守恒一般要11~12岁以后。故本题选C。
20.B【图图拓展】学龄期(6~12岁)是勤奋对自卑的冲突。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故选B。
21.A【图图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卡特尔的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根据因素分析结果将人的智力解释为两种不同的形态: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其中,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凡是新奇事物的快速辨识、记忆、理解等能力,比如记忆广度等,在性质上即属流体智力。其特征是,对不熟悉的事物,能以迅速准确的反应来判断彼此间的关系。故本题选A。
22.A【图图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问题解决的策略。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提出,问题解决的策略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算法和启发式。其中,启发式策略是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包括手段—目的分析法、爬山法、逆推法等几种常用的策略。故本题选A。
23.D【图图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斯金纳的惩罚理论。惩罚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伴随喜爱刺激的消失,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惩罚有两种形式:呈现性(正)惩罚和移除性(负)惩罚。呈现性(正)惩罚是指在行为之后出现的刺激会抑制或减少该行为的发生。而移除性(负)惩罚是指在行为之后移去某一刺激,以抑制或减少不当行为的发生。题干中小明的妈妈是通过移除、取消“暑假旅游”这一刺激来减少小明考试成绩不好这一行为的发生,属于移除性惩罚,即负惩罚。故本题选D。
24.C【图图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利用对偶故事法,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皮亚杰认为,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故本题选C。
25.D【图图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达斯的认知风格类型。达斯等人根据对脑功能的研究,提出了同时型与继时型两种认知风格。(1)同时型认知风格在解决问题时,善于采用发散性思维,从多个视角全面思考问题,考虑多种假设,兼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能同时把握事物的全部信息,并从各组成部分的关系中发现事物的整体联系。根据题干所述,小魏的信息加工方式属于同时型加工。符合题干表述。(2)继时型认知风格在解决问题时,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每一个步骤只考虑一种假设,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前后顺序,第一种假设成立后再检验第二个假设,解决问题的过程像链条一样,一环扣一环,直到找到问题的答案。此外,B选项表层性加工与深层性加工相对应,指记忆学习内容的表面信息,不将它们与更大的概念框架联结起来。表层加工有利于侧重事实学习和记忆的考试。故本题选D。
26.C【图图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包括依从(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认同、内化。其中,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而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等特点。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题干中的小屈是主动接受姐姐的影响,向姐姐学习,试图与其行为保持一致,属于认同。即故本题选C。
27.A【图图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价值辨析。教师可以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其中价值观辨析是指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在价值观辨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他们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结合题干所表述的内容,应属于价值辨析。故本题选A。
28.D【图图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平行教育原则。平行教育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题干中孙老师组织全班同学观看电影并和班集体改变小吴同学的不良习惯,这属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这个学生,即平行教育原则。故本题选D。
29.B【图图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其中,为人师表要求: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题干中孙老师制止学生议论李老师并为其说明情况维护了李老师的威信,这种行为体现了孙老师和同事之间团结协作,尊重同事,正是为人师表的体现。故本题选B。
30.D【图图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十五条规定:“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及时救助受伤害学生,并应当及时告知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有条件的,应当采取紧急救援等方式救助。”题干中小敏的老师面对此种情况应该及时救助小敏并告知小敏父母。故本题选D。
31.A【图图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福勒和布朗的教师关注阶段论。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3个阶段。其中,关注生存阶段是初次接触实际教学的实习阶段。在此阶段,教师们所关注的是自己的生存问题,即能否在这个新环境中生存下来。所以此时,教师们关注的是班级的经营管理、对教学内容的精通熟练,以及上级的视察评价、学生与同事的肯定、接纳等。他们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故本题选A。
32.D【图图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智感。从情感的社会内容角度来看,人类的情感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三种形式。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人的认识和追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它与能否满足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相联系。题干中小熊对老师的判断结论产生怀疑,有了新的想法,激发了其探索求知的欲望与好奇心,属于理智感。故本题选D。
33.A【图图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其中,为人师表要求: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题干中何老师面对这种情形需要做到抵制有偿家教,这正是为人师表的要求。故本题选A。
34.A【图图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第五十七条规定:“学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一)拒绝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二)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三)违反本法规定开除学生的;(四)选用未经审定的教科书的。”故本题选A。
35.C【图图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本法所称‘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一)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二)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三)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四)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五)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六)多次偷窃;(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八)吸食、注射毒品;(九)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A、B、D分别属于本条款的(二)(七)(六)的情形。C选项多次旷课属于不良行为。故本题选C。

二、多选题

36.AB【图图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内涵。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简言之,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C、D选项属于动物的行为或人类的本能,皆不属于教育。故本题选AB。
37.ABCD【图图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四阶段论”。赫尔巴特结合学生的心理活动,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四阶段论”,也是著名的“四段教学法”。故本题选ABCD。
38.ABCD【图图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创造想象的培养方法。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4)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唤起学生的想象;(5)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6)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7)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故本题选ABCD。
39.ABC【图图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课改教师角色观。新课程条件下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教学行为转变有:(1)由重传递向重发展的转变;(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3)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5)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6)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7)教学模式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故本题选ABC。
40.BD【图图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一)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四)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按照“(一)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的情形”,B选项小明父母不让小明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和D选项李老师因小江没有送礼物不让其上课的行为皆属于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故本题BD。

三、判断题

41.√【图图解析】教育的政治功能促进政治的民主,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的发展程度。故本题正确。
42.×【图图解析】教育的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隐形功能的显著标志是非计划性、非预期性例如教师的行为方式、学校文化、社会环境。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成显性教育功能。例如,通过小组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这是隐性功能,班会讨论合作,就变成了显性功能。
43.×【图图解析】《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发表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故本题错误。
44.√【图图解析】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故本题正确。
45.×【图图解析】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而不是为了学生的智力成长。故本题错误。
46.√【图图解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并且是学生间接地去体验。故本题正确。
47.√【图图解析】主题班会是班级活动的最主要的形式。故本题正确。
48.×【图图解析】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密切联系,既不能用德育工作来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以心理健康教育取代德育工作。故本题错误。
49.√【图图解析】分支型学制是由20世纪前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故本题正确。
50.√【图图解析】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景。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反之,如果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差甚远,问题解决起来就很困难。故本题正确。
51.×【图图解析】学生的焦虑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故本题错误。
52.×【图图解析】接受学习分为机械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故本题错误。
53.√【图图解析】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内部矛盾表现为受教育者反映当前德育要求产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新需要与其已有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故本题正确。
54.√【图图解析】教师良心,是一个教育工作者道德觉悟的综合表现,是教师的道德灵魂,是一个教师自觉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激励自己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内在道德因素。故本题正确。
55.√【图图解析】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故本题正确。
56.×【图图解析】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强烈的责任性,是教师自觉、积极职业态度形成的基础,是教师教育、教学和自身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献身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它通过影响教师人际关系而调节、规范教师的行为和思想,从而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57.×【图图解析】省是通过自我解剖,以求达到自我否定、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古人说:“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等就是属于反省自己的修身方式。故本题错误。
58.×【图图解析】根据《教育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受教育者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有权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有权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本题错误。
59.√【图图解析】《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学校与受伤害学生或者学生家长可以通过协商方式解决;双方自愿,可以书面请求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调解。故本题正确。
60.√【图图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11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故本题正确。

四、简答题

61.【答案要点】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62.【答案要点】
班杜拉认为,个人在观察别人行为而产生代替性学习之外,也会经由自我观察而学到某种新的行为。他提出自律行为养成的三阶段历程理论,分别是:
1)自我观察:指个人对自己所作所为的观察。
2)自我评价:指个人经自我观察后,按照自己的行为标准评价自己的行为。
3)自我强化:指个人按自定标准评判过自己的行为之后,在心理上对自己所作的奖励或惩罚。

五、论述题

63.【答案要点】
引导一发现式教学是一种在教师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自己的活动找到问题答案的教学模式,也叫问题一探究教学模式。
我认为在教学中要注意一下方面:
1)这种模式比较适合问题性比较明显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善于提问。创设问题情境时,要遵循以下的原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最近发展区原则;启发性原则。这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学好学科知识。
2)它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经验储备,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和能力。过难或过易的学习目标都会失去引导的意义,学习者应具有一定的先行经验储备,这样才能形成强烈的探索意识,也为学生进行假设环节的分析、综合、比较、类推,验证环节的检验和分析提供了基础。同时,教师要善于等待,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3)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基础性,所以教师要对所学知识有精深的掌握。教师必须熟悉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等思维过程,并掌握一定的认知策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目标的有用性、趣味性、科学性和引导途径的艺术性。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情感的融合程度,决定着引导过程的状态特征和结果,因此,应该建立团结、合作和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六、案例分析题

64.【参考答案】
1)针对子寒上课的行为,首先应该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课堂规则是课堂成员应遵循的课堂基本行为规范和要求。案例中子寒虽然只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但是规则是一定有的,比如上课不能来回走动,形成良好的习惯。
其次,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应做到: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保持紧凑的教学节奏,合理布置学业任务;处理好教学活动之间的过渡。案例中老师可以上课的时候让子寒参与进来,增加其学习的兴趣,引发好奇心,保证整个教学是合理,有序的。
再次,做好课堂监控。教师应能及时预防或发现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纪律问题,并采取言语提示、目光接触等方式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行为。在案例中,当子寒在上课走动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眼神暗示他,或者表扬他的同桌等这样一些手段,将子寒的注意力转移回课堂中,促进子寒的学习和发展。
最后,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自律品质, 是维持课堂纪律的最佳策略之一。案例中朱老师让子寒担任纪律委员,使得他在监督别人的时候,也自觉地遵守了纪律,有利于形成其良好的品质。
2)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主要包括:全员参与,全面考虑,面向全体学生原则;矫正、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相结合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案例中,朱老师采用的原则有:
首先,朱老师运用了尊重与理解相结合的原则。案例中朱老师对子寒进行批评,认为子寒年纪小,不能操之过急,给予其成长的机会。
其次,朱老师运用了个别化对待原则。案例中朱老师针对子寒喜欢观察其他同学的特征,让他当纪律委员,发挥了其优势,这样帮助子寒形成了遵守班级纪律的习惯。
再次,朱老师运用了矫正、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案例中朱老师认为子寒刚刚从幼儿园升学上来,还不太理解小学和幼儿园的区别,因此对待子寒的情况不能操之过急,要根据子寒的身心发展情况,循序渐进地引导子寒改变其行为特点,最终促进子寒的发展。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