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考试考题

首页 > 河南教师招聘考试 > 河南教师资格证考试 > 考试考题

2016(下)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河南教师考试网 | 2017-09-02 16:56

收藏

  2016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一、单选题

  1. A【解析】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孔子倡导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而是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

  2. C【解析】夸美纽斯是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其主要教育观点反映在《大教学论》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提出“泛智”教育思想,主张“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

  3. C【解析】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

  4. A【解析】教育的永恒性是指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

  5. B【解析】“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则至矣!焉用稼?”意思是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四方的老百姓都会背负着儿女前来投奔,哪里还用得着你自己亲自种庄稼呢?"。整段文字前半句,强调 教育中“礼义信”的重要性,后半句否定“稼”,体现了其施教内容与社会生产的脱离。

  6. A【解析】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7. C【解析】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对旧学制进行修订,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

  8. B【解析】以活动为组织形式,可判断为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

  9. D【解析】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挂图属于直观教具。

  10. D【解析】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学生个人的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产成绩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故相对性评价也称常模参照性评价。

  11. B【解析】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观看影视作品,属于艺术陶冶。

  12. C【解析】后习俗水平的第一个阶段书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在处于此阶段的儿童青少年眼中,法律与道德规范是大家共同约定的,也是可以改变的。人人都有遵守法律的义务,但如果法律以牺牲人类权利和尊严为代价,则应该予以修改完善。材料中小华认为,契约可根据需要而改变,使之更符合大众权益。说明其已经不再是刻板的利用外在标准作出道德判断。属于后习俗水平的这一阶段之中。

  13. A【解析】性格具有态度特征。个体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以及对工作、劳动、学习的态度特征。如谦虚或自负、利他或利己、粗心或细心、创造或墨守陈规等。性格的态度特征在性格结构中具有核心意义。题干中小林的诚实、谦虚、勤奋都属于性格的态度特征。

  14. B【解析】功能固着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题干中小丽想不到纽扣的其他特征属于功能固着。

  15. D【解析】小刚知道如何增强和减弱摩擦力,属于关于“怎么做”的知识。故选程序性知识。

  16. B【解析】接受性学习适合教师在短时间内向学生呈现大量的知识。

  17. D【解析】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组织策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归类策略,用于概念、语词、规则等知识的归类整理。一种是纲要策略,主要用于对学习材料结构的把握。学生采用画示意图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属于组织策略。

  18. B【解析】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是组块。

  19. A【解析】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努力程度属于内部不稳定的可控因素。

  20. C【解析】课堂管理的发展性功能是指课堂管理本身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行为准则,促进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帮助学生获得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逐步走向成熟。

  21. B【解析】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1)生理自我,即自我意识最原始的状态,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2)社会自我,儿童在3岁以后,社会自我开始发展,到少年期基本成熟;(3)心理自我,心理自我是在青少年初期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辨析题

  22. 【答案要点】正确。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个别特点的发展。

  23. 【答案要点】错误。

  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完成学校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教学的基本任务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这也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第二,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三,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第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第五,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所以,向学生传授知识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但不能把它当成教学的唯一任务。

  24. 【答案要点】错误。

  行为的改变不全是学习的结果,但学习是可以促进行为的改变。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凡是学习一定要有变化的发生。学习是行为变化的过程,而非仅指学习后所表现出来的结果。由于学习所导致的变化应是相对持久的。一些瞬时即逝的变化现象可以不经学习产生。因此,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25. 【答案要点】错误。

  研究表明焦虑和学习结果中间呈现倒U型关系。适度的焦虑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过度的学习焦虑会降低学习效率;是否能正确对待学习压力,直接关系着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笼统认为焦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是错误的。

  三、简答题

  26.【答案要点】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它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活动课程的基本特点:(1)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2)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来获得直接经验。(3)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活动课程也存在着局限性,表现为课程内容及安排往往没有严格的计划,不易使学生获得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27.【答案要点】

  长善救失原则也称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贯彻这一原则应遵循以下要求:(1)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28.【答案要点】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最早由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29.【答案要点】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认为:认知发展产生于儿童对物质世界的直接反应和积极操作。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他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凭借感觉与动作发挥图式功能;逐步建立客体永久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使用语言表达,自我中心;思维刻板,单维,不可逆。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根据具体经验解决问题;理解守恒和可逆性原理。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以上)能做抽象思维;能按形式逻辑的法则。

  四、案例分析题

  30. 【答案要点】

  一、田雨老师没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原因如下

  1、田雨老师违背了教师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素质教育教育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田雨老师在学习优秀课程和请教老教师的同时, 忽略了对本班学生的深入了解,没有基于本班学生的特点展开教学。

  2、田雨老师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没能体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田雨老师照搬优秀教师的授课视频,没能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特点来设计恰当的教育方案,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没有根据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性格特点等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3、田雨老师在处理师生关系上,没能很好的建立民主平等和教学相长的良好师生关系。田老师没能在平时的工作中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情况。

  4、田雨老师缺乏有效的教学反思。田老师在教学中没能经常自我反思,及时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未能得到及时的调整和改进。

  二、田雨老师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改进。

  1、深入了解学生。了解学生个体的思想基础、学习方式、学习态度。了解班级群体特征。

  2、树立正确教育观,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3、建立良好的师生观,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意见,民主平等、教学相长。

  4、坚持教学反思。借助反思日记等方式,集体反思等方式提升自己对教育教学觉察和改进能力。

  31. 【答案要点】

  一、分析材料可以看出:中学生考试焦虑的表现有两个方面:

  对考试及其结果产生了过度担忧,精神负担过重,学习效率不高、自我评价低。考试前,精神高度紧张,失眠。案例中的主人公常常处于高考的紧张气氛之中,惴惴不安。担心被提问。因为成绩时好时坏而忧虑忡忡,不知道该如何调整,这位女生还提出思维反应慢、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都属于这一问题。

  考试中身体方面表现为明显的异常肌肉紧张、心跳较快、血压增高、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衰退等。案例中女生表现出心跳加速、大脑反应慢等问题。

  二、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

  学生产生的考试焦虑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其焦虑水平也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既有学生自身的内部因素,同时又有学习、生活环境的外部条件的制约。

  (一)学生自身的内部因素

  1.认知评价方面,对考试性质、考试利害关系的预测高,对自身应付能力的估价偏低。案例中的女生对高考的重要性的认识和成绩时好时坏导致她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的担心属于这一方面。

  2.知识准备与应试技能不足.案例中的女生成绩不稳定,反映出其知识储备和应对考试的技巧方面的不足。

  3.人格特征、神经类型和身体素质方面的原因。案例中女生担心被提问,回答问题语无伦次,反映出她性格比较敏感偏内向,这些性格和神经类型是其考试焦虑的重要原因。她描述的身体不舒服、心跳剧烈等焦虑心理描述也反映出其身体素质。

  (二)学生考试焦虑形成的外部条件

  学校因素。不断进行的各种考试,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疲劳,从而引起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反应速度降低、情绪躁动、忧虑、厌烦等负向反应。教师的不当教育,都加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严重干扰学生的认知评价,产生严重的考试焦虑。案例中高三学习氛围紧张,教师经常提问这位女生是造成她心理压力的原因之一

  此外,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父母对子女的期待和社会对高考的重视也是女生经常思考高考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学生考试焦虑的调试方法。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焦虑

  很多研究表明,在大考来临之际,考生都有一定程度的紧张和焦虑,这是非常正常和自然的。引导学生认识适度的考试焦虑对于他们的学习和考试是有利的。因此,学生对自己考前出现的一定焦虑,不必过分紧张,以免人为地加剧了焦虑的程度,以致干扰正常的复习考试。

  2、引导学生恰当地认识、评价自己,建立恰当的期望值

  (1)是让学生学会客观评价自己,树立自信。通过让学生明确地把握自己的优点,不妄自菲薄。 (2)是学会建立恰当的期望值。不过高地估算自己的能力,避免产生只与主观意愿相符而与自身实际能力相差甚远的期望值。所以学生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动机水平,把考试作为检测自己平时所学知识的一种方法,客观积极地面对考试。

  3、引导学生学会与非理性思维的质辩

  (1)引导学生将自己有关于考试的一切担忧全部写下来,去掉重复的,合并相类似的,再按担忧的轻重进行排序。(2)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担忧进行理性分析。检查是否符合非理性思维的特点,例如:自己的担心是否有事实依据?自己的担忧是否以偏概全?自己的担忧是否极端化等。(3)引导学生与“非理性思维”表现出来的担忧进行质辩。要求学生针对担忧的不合理之处,以事实、理性的分析予以辩论。(4)学会用一些积极的话语反复进行自我鼓励,学会用展望来替代担忧。

  4、引导学生学会情绪调节的技巧

  考试焦虑的学生都会有情绪上的反应,掌握相应的情绪调节方法有助于减缓考试焦虑。情绪调节我们主要引导学生采用以下两种方法。(1)宣泄法。通过倾诉、运动、哭泣等方式将自己的不良情绪进行排解。(2)放松法。基于简单有效的原则,可以选用了“深呼吸”放松法、“想象”放松法和“渐进性”放松法。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