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考试考题

首页 > 河南教师招聘考试 > 河南教师资格证考试 > 考试考题

2015(下)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题解析

河南教师考试网 | 2017-09-02 16:50

收藏

  201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一、单选题

  1.B【解析】“白板说”和绅士教育的提出者是洛克。夸美纽斯是“教育学之父”,代表著作是《大教学论》,是中国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班级授课制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提出“泛智教育”;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了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赫尔巴特,德国教育家,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2.C【解析】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将学习结果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3.A【解析】教育是劳动力的再生产的重要手段,通过创造更多的劳动力促进经济的发展,这体现了教育的经济功能。

  4.B【解析】清末时期,中国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指导下,颁布并实施的第一个学制是《癸卯学制》。《壬寅学制》是中国历史第一个颁布的学制,《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壬戌学制》又被称为“六三三”学制,是以美国为蓝本的学制。

  5.C【解析】教育的本质属性或质的规定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6.C【解析】新课程结构改革中强调,我国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

  7.B【解析】强调学生在“做中学”,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是活动课程,代表人物是杜威。

  8.C【解析】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课程标准,主要依据是教科书。

  9.A【解析】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题目中教师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是直观性原则的体现。

  10.C【解析】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题目中教师通过展示实验的方式,向学生讲授“二氧化碳的性质”,是演示法的体现。

  11.D【解析】情感陶冶法是通过创设适当的环境,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题目中,教师以高尚品德、人格魅力和真诚的情感去感化学生,是情感陶冶法的体现。

  12.A【解析】人们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新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言语把它的特性揭示出来的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人的知觉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直觉地理解其意义,并运用词的形式把它揭示出来。题目中提到成人将所看到的画面赋予一定的意义,这体现了知觉的理解性。

  13.B【解析】陈晓在记忆单词时,单词在头脑中只能保持几十秒,这种记忆是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分钟,通过复述,短时记忆可以转化为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甚至是终身难忘,保持容量无限。

  14.D【解析】中学生晓波能够发现,钟表的摆动幅度不取决于钟摆的材料或重量,而是取决于钟摆的长度,这体现了他的逻辑思维能力,说明晓波的认知发展水平到达了形式运算阶段。

  15. A【解析】性格结构特征包括态度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和意志特征。性格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表现为对社会、他人、集体;对劳动、工作;对自己的内部心理状态,比如热爱班级、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等。

  16. B【解析】处于这阶段的学生在作出道德判断时,以免去惩罚与服从权力为依据,认为凡是造成较大损失、受到较严厉惩罚的行为都是坏的行为。

  17. B【解析】投射是指将自己的性格、态度、意念等,投射到别人身上或外部世界去,而断言别人是这样,如题目中晓华喜欢帮助有困难的人,他认为其他同学与他一样也喜欢帮助有困难的人。升华,是一种最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防御机制。因为它可以把社会所不能接受的性欲或攻击性冲动所伴有的力比多能量转向更高级的、社会所能接受的目标或渠道,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活动;文饰,即合理化,个人遭受挫折、无法达到所追求的目标或为其站不住角的、不合理事情,给自己找一些有利的理由来解释。如对儿童的躯体虐待可说成是“玉不琢不成器,树不伐不成材”、“打是疼骂是爱”。

18. C【解析】教学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定理发展和概念等的概括化程度,以及对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自己所使用的教学策略的理解程度。教学操作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策略的水平,其水平高低主要看他们是如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积极思考、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它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19.A【解析】课堂纪律的发展阶段一般经历:反抗行为阶段——自我服务行为阶段——人际纪律阶段——自我约束阶段。处于第一阶段的学生经常拒绝服从管教;处于第二阶段的学生以自私自利为表现;处于第三阶段的学生以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为行为取向;处于第四阶段的学生以自我管理为表现。

  20.D【解析】课堂管理的基本模式概括起来包括行为主义取向、人本主义取向和教师效能取向。人本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者认为,学生有自己的决策能力,他们可以对控制自己的行为负主要责任。在课堂管理中,教师不应该要求学生百依百顺,而是应该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和主动精神。
 

  21.C【解析】晓明对自己有种不正确的认知,需要先改变这种认知,在此基础上,让其正确对待自己,解除困扰。

  二、辨析题

  22.【答案要点】错误。

  “人的全面发展”,一般“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又指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不同方面的平均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是所有的人按平均水平发展。 从个人的全面发展看,有发展的不同方面,譬如,人有德、智、体、美等不同的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要求每个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各个方面都能够获得发展。但是,必须承认人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可能有发展水平的不同。这里的个人发展的全面性,同个人发展各个方面的差异性,应当是辩证统一的。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每一个人在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但人的不同方面的发展并不能以同样的水平来要求。

  23.【答案要点】正确。

  这句话表达了交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的方法和能力。该观点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所学知识,更应该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要求教师转变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精神。

  24.【答案要点】错误。

  程序性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教学形式而非合作学习。程序性教学是把将要学习的大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小问题,并将其按一定的程序编排并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学习并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侯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在程序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相当于“强化”。程序教育的关键是编制出好的程序,坚持小步子,积极反应,及时强化(反馈),自定步调,低错误率五个原则。

  25.【答案要点】错误。

  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迁移,但不一定是正迁移。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包括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定势和态度,学习策略的水平以及其他方面诸如年龄,学习者的态度等。其中,材料的相似性对学习迁移有着重要的影响,越相似的材料越有利于迁移的发生,但是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所以,观点错误。

  三、简答题

  26.【答案要点】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27.【答案要点】

  1.备课要做好三项工作:

  (1)备教材。即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书。

  (2)备学生。即了解学生,教师只有认真了解学生,才能有效地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认知特点、生活经验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3)备教法。即设计教学方法,教师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考虑用什么方法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并促进他们能力、品德等方面的发展,要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特点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2.写好备课的三个计划

  (1)学年或学期学科教学进度计划

  (2)单元(课题)教学计划

  (3)课时计划(教案)

  28.【答案要点】

  压力是人们对刺激产生的一种心理与生理上的综合感受。压力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心理压力源:

  (1)认知:信息太多或太少,目标模糊、不确定,时间紧,难以选择或没有选择等,都会导致压力的产生。

  (2)情绪:恐惧、焦虑、悲伤、愤怒,厌倦产生的动机冲突等也会导致压力。

  (3)人格因素:易敏型人格或抑郁型人格容易产生压力。

  2.生理压力源

  (1)生理性:睡眠缺乏、疲劳等。

  (2)环境:噪音污染、空气污染、过度拥挤等。

  3.社会压力源

  (1)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剥夺了个性的发展;

  (2)家庭压力:家庭成员之间缺乏交流沟通等;

  (3)工作压力:职业发展、人际沟通、人际相处等。

  29.【答案要点】

  1、在上课前,须加强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课堂集中精力的重要性。

  2、排除无效刺激的干扰,课前准备要求尽量简单。

  3、符合学生直接兴趣,利用学生的间接兴趣。

  4、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探索。

  5、安排符合学生生理水平的任务,规定时间,规定任务高效完成。

  四、材料分析题

  30.【答案要点】1、材料体现出的德育原则有:长善救失、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因材施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1)长善救失原则也称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3)因材施教原则。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现状,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既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教育个别学生,又要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地统一起来。

  2、分析:

  (1)案例中老师充分发挥“充分发挥了以小杨热爱体育的特长,引导他为班级参加的体育项目出谋划策,协助体育委员组织训练,鼓励他报了大家都不愿意参加的3000米跑,对此我对他提出表扬,并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体现了长善就失原则。

  (2)在德育工作中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是辩证统一的,尊重信任是严格要求的前提,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爱是严的基础,严是爱的体现。案例中老师充分尊重相信学生,但又能指导学生思考自己的错误,而不放纵,体现了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的统一。

  (3)因材施教体现在案例中,教师在遇到学生生气的时候,并没有一味用权威打压灌输,而是了解学生个性和情绪后,适时进行教育。“他根本不听我说,劈头盖脸地训斥我,见他如此冲动,我知道这时说什么都没有用,要等待时机。

  (4)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要求要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的力量影响和转变集体。案例中“小杨长跑得了冠军,成为班级最亮的一颗星,很多同学和他拥抱,给他送水,送毛巾,为他热烈鼓掌,使他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和温暖。”

  31.【答案要点】

  1、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案例中“由于极度渴望有完美的表现,结果事与愿违,不但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而且比平时更差,”小美面对困难任务时,最佳激起水平不恰当,导致这样的结果。

  2、假如我是班主任,一方面要结合着实际,与小美一起分析失利的原因,以便使其能够正确的归因,并要鼓励其继续努力;另一方面在备考的过程中要慢慢引导,以免小美过度紧张和焦虑,下次考试时,以较低水平激起,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使其在考试中能够正常发挥,获得良好的成绩。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